人無信不立
分類 / 直銷文摘
作者 / 劉典嚴
期數 / 第161期
人無信不立
朗讀:
自去年底開始,解救「卡奴」之聲四起,連帶捧紅了「卡神」的事跡。這些話題,均圍繞著信用卡而談,卡奴係因不善處理卡債而生,卡神則因善用信用卡理財而聲名大噪!這讓我思索,在讀過的經濟學文獻裡,有沒有相關的論述。
遂想起國內學者熊秉元教授在其大作《經濟學始於佛法式微處》中,談及一位華裔加籍學者戴博士(Janet Tai Landa)於1990年代所發表的論文,探討東南亞地區華僑的經商模式。他表示,華人文化裡,一向重視家庭以及宗族裡的倫常;這種關係,形成一種人際網絡。因此,東南亞地區的華僑,就透過這層網絡從事經濟活動。網絡裡的人,賒欠借貸,反掌之易;網絡外的人,除非有人援引推介,否則就是形同陌路。這種作法,雖然降低了做生意的風險,保障了生意的穩定和延續,但也侷限了生意的範圍和規模。也難怪國父孫中山先生在其三民主義思想中,就一直呼籲大家要有「國族」的觀念,否則只會彼此劃地自限。
如今,資訊科技的進步與金融事業的活絡,促使塑膠貨幣的普及,使得金融借貸不再需要絕對的人際熟稔度,而是事後的信用累積。在琢磨戴博士的研究時,剛好又讀到新加坡國立大學蕭瑞麟博士的見解。他常帶隊到大陸港台等地參觀遊學,他發現,因為電子商務盛行,所以歐美一些公司,開發出許多相關的軟體,支持網路上的市場活動;這些軟體在歐美大受歡迎,所以業者也進軍大陸市場,希望能攫取這塊令人垂涎的大餅。
可是,說也奇怪,橘逾淮而為枳;在中國大陸地區,這些軟體不叫好也不叫座,簡直就是乏人問津。深入訪談的結果,發現了問題所在:買牛奶麵包時,一手交錢一手交貨;資本主義國家如此,社會主義國家也是如此。可是,網路交易,不是一手交錢一手交貨;以信用卡或其他方式付錢一段時間之後,貨才會送到。因此,買賣雙方之間,在錢和貨之外,需要額外的一層「信任」,才能完成交易。如果有人賴皮,就必須有適當的機制來處理,否則市場無以為繼。
蕭博士發現,在中國大陸,顯然還相當缺乏這層額外的信任;而搭配輔助的善後機制,也付諸闕如。沒有支撐網路市場的條件,自然沒有網路市場;沒有網路市場,自然也不需要操作網路市場的軟體──沒有馬,自然也不需要鞍!
過去十幾年來,台灣人在經貿上,逐漸突破只存具於家族間信任的藩籬,好不容易將其擴充到國族間(甚至國際間),而推廣了西方經濟大國所擅用的交易工具,諸如信用卡、網路購物機制。然而,在背後支撐這些新穎交易媒介物的,即為個人是否存具「信用」。如果國人繼續濫用它,往後要再於陌生人前談什麼禮尚往來,便難如登天。相信時時著力於業務推廣的直銷伙伴們,對種意識應更有感慨才是。
人無信不立,可見我們的社會還得在這個環節上再教育,就讓我們先從行銷的領域開始護持。
感謝您閱讀直銷世紀數位版內容
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