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萊塢影片成本緊縮,令人「印象」深刻
分類 / 直銷文摘
作者 / 劉典嚴
期數 / 第213期
好萊塢影片成本緊縮,令人「印象」深刻
朗讀:
隨著觀眾愈來愈不易取悅,大牌明星身價總是水漲船高,好萊塢影業正面臨了嚴苛的年代,每當新片於周末上映,事前任誰也沒把握能否叫座,換句話說,想要孤注一擲地籌攝影片而為票房成功的保證已成神話。
就在電影製作成本大為提昇的情形下,拍片彷彿是種賭注,潛伏著龐大風險。不過,若因此斷言好萊塢影業蕭條,那又屬偏頗的推論,電影市場上的供需實況依舊熱絡──世人有著欣賞影片的強烈渴求,業界也滿是精力充沛的製片商。
為了幫助財務狀況擺脫困境,某些電影公司會將所有權暫時轉讓給外界的投資者,創新的投資形式於焉產生,這些「局外人」付出行銷與配銷的代價,然後分享營業損益,但是他們並不干涉電影製作的藝術層面,一般而言此類合作為期五年,一旦關係終止,電影商仍可買回期間所曾發行過的影片權利。
在舊印象中加入新素材
既然片商能在不久的將來,有著財務自由的前瞻性,我們不禁接著關心:電影業的營運過程裡,欲產出一部強檔片所真正需要的是什麼?不論是基於一齣好劇本,亦或是提供觀眾想看的明星,還是創造了激烈帶勁的特殊效果,可能都不能盡為其解。
九
○年代以降的好萊塢,任何題材均可開拍成饒富奇趣的片子,新銳的導演們正崛起在這種環境氣氛裡,由於新世代的影迷們生長在爆炸式商業傳播的時空,新式的拍片觀也得趕上世間無限的絢爛與活力,於是過度煽情的、喧噪的、麻醉的、生動的影片充斥坊間。我們或許可以這樣說,較諸早些年前的電影風格,新浪潮下的電影有著另類的敏銳與複雜,就因這種流行趨勢的帶動,好萊塢業界咸認為電影工業仍滿是榮景。
值得深思的是,這些近年創作的電影果真設定新風格了嗎?還是它們只不過反應了正在變化的世界?或許答案見仁見智,但是好萊塢知名導演Baz Luhmann則作如下解:故事題材終究屈指可數,然而與觀眾溝通的拍片手法卻變化萬端,而這正是我們的任務──去發現瞬間重要的語言。
可知好萊塢像是個不尋常的行業:一個總是「顛覆」規則的行業。然而不管此電影工業如何地特立獨行,事實上它的運作仍脫離不了一般企業經理人所熟悉成本法則。
由於不能對過去所賣座的影片忘懷,還得迎合新新人類的味口,於是藉著老片新拍、模仿劇情或推出續集這些方式,就成了產品策略的主流;此外,鑑於3D電視要攻進一般消費者家裡的客廳,恐怕還有相當程度的困難(以前一陣子帶動3D熱潮的著名電影阿凡達為例,目前片商也僅提供 3D影院使用,並沒有提供給家庭用戶),也是電影業者需掌握的商機,這種便於讓影片在舊印象中加入新素材以走在流行最前線的行銷包裝,應是當下好萊塢企業經營暫時不變的精髓吧!
(作者為育達商業科技大學行銷與流通管理系副教授)
感謝您閱讀直銷世紀數位版內容
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