訂閱優惠    註冊登入
全球華人直銷媒體第一品牌
直銷文摘

組織改造-減肥不能瘦身


分類 / 直銷文摘
作者 / 趙政岷
期數 / 第105期

    組織改造-減肥不能瘦身


朗讀:

面對不景氣的壓力,多數企業以「減肥」精簡人事成本;然減肥不是瘦身,不等於企業獲利,一個成功獲利的經營模式,需先建立正確的組織運作機制。
英業達副董事長溫世仁有一個特別的生活習慣,即下午3點以後不再進食,曾經百公斤的他,現在只有80幾公斤,他認為減肥只是一時的,重要的是要建立新的飲食生活習慣,好的習慣才能使人保持健康的身體。同時也經營明日工作室的他,自26歲當上廠長以來,不曾裁員,也沒留過一個人,因為他認為員工來公司就是認同公司,既然認同就不應該辜負人家,而當這份認同不見時,強留也沒用。
台灣有很多電台,有一個叫「飛碟電台」,養不少人,收聽率也幾乎是全區第一,「飛碟電台」在趙少康董事長的主持下是頗賺錢的;但曾盛極一時的「台北之音」就不行,正處在賠錢階段,不過台北之音的人恐怕和飛碟比起來少不了幾個人。
人的多少,是企業賺錢的關鍵嗎?顯然不是。台北有一個電台叫「愛樂電台」,專攻古典音樂領域,公司沒幾個人,卻是賺錢的;台北還有一個「健康電台」,專攻健康領域,鎖定中年人口,播經典老歌,每15分鐘由編輯自外取材(如當天報紙或網站、中央社等),播報即時新聞(完全不用養記者),這個電台人一定很少,但效果不錯,看來也很容易賺到錢。

正確機制運作使企業獲利
同樣地,「商業周刊」雜誌是要養一大批編採人員的,曾經公司規模高達百人以上,但那時候並不賺錢,現在公司人數可能在百人上下,商業周刊現在是台灣最賺錢的雜誌之一,但是人多才賺得了錢嗎?絕對未必。「天下雜誌」的人總是不多,但至少在以前賺的錢比商業周刊多很多,台灣還有一本雜誌叫「EMBA」,以前叫做「世界經理文摘」,現在大家幾乎把這個名字忘了,但這家雜誌專職的不過5 ~ 6人,雜誌還是賺錢。
企業賺不賺錢和員工人數多寡到底有沒有關係?這就像減肥和瘦身相不相等一樣。一個企業把員工當做是成本時,企業就必需斤斤計較成本的多寡,愈省愈好,單位人工所能帶來的生產力愈高就愈能賺錢。但是偏偏員工所能貢獻的,卻不是那麼容易計算清楚,生產線上藍領員工的功效還好評估,辦公室的白領員工貢獻,就常有模糊的地帶。
而且員工有的不只是生產力,也可能產生「反生產力」,如怠工、罷工、做壞東西、做不好事情,更糟糕的是,還可能對管理階層抗議、洩漏機密、毀損公司形象。
如果把員工當成資產、當成獲利來源,情況就好多了,員工將變成變現的介面,是企業競爭力與獲利率的來源,員工的智慧資產、人力資本,是公司所珍惜的,如果公司做好知識管理,員工就是企業資產的一環,員工與老闆成了夥伴關係,彼此互相利用,也是相生相成。
但是多數的企業很難做到這點,往往只在景氣時把員工當成資產,在不景氣時,員工就變成了成本,是負擔來源。多數老闆看不慣員工「不務正業」,但自己卻可以「不物正營」,設想公司一個轉投資失敗的損失,幾千倍於員工不務正業的損失,或是一封E-MAIL的流出。
不景氣來了,對任何企業是一股大壓力,「減肥」是很有必要的,但是如果沒有建立起正確的組織運作機制、成功的獲利經營模式,做不到「瘦身」的習慣,那麼減肥只是一時的,企業度過了一次危機,一下瘦、一下胖,或變瘦了反而變虛了,都將一次次使企業的元氣大傷,一個傷了元氣的企業,壽命自然也不會長了。

感謝您閱讀直銷世紀數位版內容


標籤:  

延伸閱讀

猜你喜歡

熱門內容

有煩惱才能長智慧

知識管理的第一步

如何培養下線領袖人才?

優質聯盟、業績起飛

從壽險人員淘汰潮看直銷競爭力

溝通管理---有效的談話態度

善待員工,就是善待企業

強健組織---改變員工

商業世界最可怕的幾個字──大家都這麼做

領導者要栽培人才

影音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