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要避免「橫柴入灶」
分類 / 直銷文摘
作者 / 劉典嚴
期數 / 第187期
管理,要避免「橫柴入灶」
朗讀:
「橫柴入灶」是一句閩南語諺語。早年尚未發明瓦斯爐前,人們烹調,需在灶中生火,燃料則為木柴,因為灶門小、內爐大,放柴入灶必須直入,橫放肯定進不了灶。因此,用來形容「明知行不通卻蠻幹」,或是引申為「強辭奪理」的情境,十分精妙。
「灶」跟「柴」都是具體可見的事物,再怎麼不知變通的人,也不會一而再、再而三的將橫柴硬擠入灶。然而,在工作領域上,面臨的問題(灶)有時較為複雜,不易一次就用對方法(柴)。如果持續用錯的方法,卻未能意識到要「及時改變」,不就是不知不覺中陷入「橫柴入灶」的狀況而不自知嗎?
重視時間成本
比方有一類人,做事方法數十年如一日,效果不彰卻無動於衷。他們做事的過程,甚少思考怎麼做效果最好,只要「有在做」就好了。這類人在不知不覺中,誤把手段(有在做)當成目的,倘使不改變心態,至多只能成為組織內的萬年科員,甚至很快會被組織所淘汰。
即使有些人做事很認真、負責,但處世卻不知「變通」,導致遇事成效不彰,只能乾著急。雖然有心把事做好,事情的推展卻甚為緩慢,殊為可惜。檢視此一現象的根源,就在於缺乏「時間也是一種成本」的意識,因而無法「及時」、「自動的」提醒自己,該另尋他法了。
要改變這種狀況,不妨嘗試中國古諺「事不過三」的方式,如果一個方法連試三次仍無成效時,表示解法可能想得不夠周全,要強迫自己另闢蹊徑。在組織中,有些主管往往為了謀求經濟上的分工之效,將一些行政事務,委任給單位內的同仁分憂解勞,然而,如果某位承辦事務的同仁,雖然有心把事做好,事情的推展卻甚為緩慢,或僅具黔驢之技,不足以想出夠好的點子,該主管應該要當機立斷,轉而委任其它同事,而非任其繼續苦戰。否則,辦事不彰、火候不夠者,恐怕不是受託同仁,而是該主管領導能力不足使然。
在工作上建立「重新檢視」機制
此外,工作上也可建立「重新檢視」的機制。有一些事情在組織間穩定運作一段時日後,重要性會因時空環境而改變,那麼,按照原本執行方式便顯問題連連。例如,筆者服務的學校為改制商大的評鑑而努力,在學界與校內師生互動間,付諸不少關係行銷的心血,除對同學的教學、輔導、服務之餘,也需強調教師的研究火候,才是校譽紮根利器,也才能達到避免被外界譏為「只懂花俏辦校、不知嚴謹治學」的橫柴入灶現象。
同理,身在直銷領域的各位先進,更是要愛惜羽毛,推展業務的同時,不該僅以三寸不爛之舌來提升業績,而需重新檢視、以誠待人。
不論是「事不過三」,或是「重新檢視」,都是一種「自我檢討」的習慣與機制,長此以往,績效提升的速度自然較無疑慮。
感謝您閱讀直銷世紀數位版內容
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