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登行銷言論的反思
分類 / 直銷文摘
作者 / 劉典嚴
期數 / 第113期
摩登行銷言論的反思
朗讀:
在資訊時代也可藉助科技和顧客深度對談,而攀上關係;運用結合科技與人心的顧客關係管理(CRM)軟體,分析資料,了解顧客喜好、體貼顧客,造就忠誠顧客群。
近來直效行銷極為熱門,與其相關的一對一行銷、關係行銷,均成坊間商業書刊時興暢談的話題。其間有專家大力稱頌人員銷售(personal sell)的精神應回歸昔日雜貨店經營原則,理由是「矸仔店」老闆對每個顧客瞭若指掌,不但叫得出姓名、了解街坊的消費特性,也知道他們家中的大小事,所以能主動提供符合所需的貨品,主客雙方因有高度的親和力和互動性,顧客就多了一分忠誠。
不過你可曾想過,既然固有的商業模式這麼了得,為何終就拼不過7-11?不禁讓人困惑於專家說詞。傳統雜貨舖老闆對客戶很熟悉,知道他們常買些什麼,甚至知道消費者的住處、多久來一回、上一次光臨是何時等,這些與資料庫行銷精神雷同的訊息,未何未被充分運用並未比先進國家提早蓬勃發展?
其實道理很簡單,就顧客來源而言,雜貨店的客群太小,沒法降低進貨成本;再者,人的記憶力有限,難以交流詳盡,比如說當老闆娘看店時,進房休息的老闆就很可能不知道誰來買了幾瓶米酒,再加上小本生意多半馬虎記帳,即使老闆本人也不見得對某位顧客上個月總共交易幾次、買了那些東西等能清楚掌握。
就像日本電視冠軍節目,曾有2位已開店10多年的拉麵師傅,透過50碗拉麵比賽份量「拿捏」的掌控,競賽規則是份量超過標準量的±20%以上均遭淘汰,結果這2位老手,竟然各自有20餘碗不合格,可見「經驗老道」、「習慣技能」並非是有力的說服工具。
運用資訊管理,摸清客戶底細
資訊時代下直效行銷的精神應在於,客戶每一次來訪(交易)均透過後端的資料庫分析統計,商家才可輕易知曉顧客狀況,如透過電腦知道王先生每週會上某企業網站瀏覽、最近一次上線時間是上週四、交易的次數一共是5次、他喜歡「御飯團」和「國民便當」、總交易金額是400元等。商家因能提供顧客更多的相關行銷資訊,提升王先生忠誠度以及增加交易次數。
回頭再談矸仔店的銷售之道,傳統老闆還吃虧於不懂運用促銷策略(例如對特定商品打折);採光不佳的家庭式店面環境裏,也不易在乎那些一直坐冷板的「壁花」商品;更遑論該思考如何創新求變。長久以來,無可避免會被新浪潮的開店方式所淘汰。套用專業講法,企業要永續經營,得從商品面及客戶面同時下手,認真分析客戶習性,因為傳統商業只以交易為核心,而資料庫行銷則以客戶為關注點,思維完全不同。
試想,在規模經濟效應下,缺乏「知識管理」的傳統商號當然只能稱臣於具備科學管理機制的店家囉!再瞧其它行業,諸如新推出的電腦遊戲到底該銷售給哪些族群,必須靠著市場調查或回函卡之類的工具,付出額外的成本,才能得到這個答案,這絕非倚老賣老地憑經驗辦事就可畢其功於一役。
準此,不少產學界名論均須小心看待。例如麥肯全球關係行銷(McCann Relationship Marketing Worldwide) 營運長Pamela Maphis Larrick闡述關係行銷和顧客關係管理(CRM)間的「關係」時,他認為「關係行銷是行銷解決方案,而顧客關係管理卻是科技解決方案」,這話講得真玄,大概他也怕世人不懂其箇中道理,於是進一步解釋:「它的基礎在於CRM的軟體,我們相信科技讓顧客和關係管理這兩項元素能真正結合在一起。」可惜,似乎仍搔不到筆者心中疑惑的癢處,假如親愛的看倌也同筆者一樣「有聽沒有懂」,別害怕,可能你反而該自信於並沒隨便被「唬弄」了!
(本文作者為育達商業技術學院行銷流通系講師)
感謝您閱讀直銷世紀數位版內容
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