割喉戰秘訣
分類 / 直銷文摘
作者 / 劉典嚴
期數 / 第126期
割喉戰秘訣
朗讀:
劉典嚴
景氣冷颼颼,「省錢行家」滿街比比皆是,廠商為逆境求存,紛紛以「價格破壞」拚搏市場佔有率。特別是當日本吹起「百元均一店」,打破日本貨一向高價的原則後,慣於哈日的台灣怎會甘於服輸!
堪稱正老牌「日本通」的邱永漢,2002年引進了大創百貨,以台幣50元的均一價進駐台灣,開業之初即進口八個貨櫃,上萬種商品一日之內被一掃而空;大約同期,打著39元低價招牌的商店也如雨後春筍般冒出來,日韓貨混合賣,亦頗能聚集人氣。
更具價格破壞力的10元商店,近來在全省夜市、街坊像螞蟻雄兵一般竄出,徹底滿足消費者只願花小錢、買多樣東西的「佔便宜」心理,據聞只要位置好的店家,每月甚至可衝上百萬元業績。筆者週遭,就不乏「公開表示」以逛10元商店為樂的同仁。
「破壞價格」與「成本控制」並重
就行銷觀點,競爭力的來源不外「低成本」與「差異化」,過去只要有其中任一項,即可具備商場優勢,然而,今日卻往往非兩者兼顧不可。先談低成本,從事價格破壞需注意成本控制,否則極易成為流血販賣;根據觀察,日本能在價格割喉戰成功的零售廠商,必然人事精簡、省略中盤商縮短通路、與業界策略聯盟,以求垂直或水平整合。
以日本連鎖居酒屋「秋家」為例,其店內標榜所有菜色價錢都低於200日圓,平均比一般居酒屋低100日圓,這百圓之差,就來自直接從中國產地購買已切、洗的蔬菜,不僅跳過大盤商,還省下處理材料的人力,如此的競爭力讓它在2002年的業績逆勢成長了34%。
台灣10元商店經營成功的關鍵,也在找對貨源。「現在10元商店七成以上的貨品都是大陸貨,其中大部分都是從號稱世界最大雜貨集散中心──浙江義烏進貨,」經營10元商店加盟的涂明哲坦白說。不僅台灣人會去,嗅覺靈敏的歐美、亞洲各國商人也早已把義烏街頭擠得水洩不通。
掌握消費者求新求變的胃口
除了與通路相關的供應鏈管理要好,消費者求新求變的胃口更是不容忽視,這就需要差異化的功夫。
以書市為例,在台北市松江路開了全省第一家69元書店的沈榮裕,原本只是在為庫存書、倒店書,以及泡水書找尋出路,又因曾將金庸武俠小說以69元廉售,而在網路上「傳為美談」,生意好到50坪的店裡擠得水洩不通,且外頭排隊的人竟比店內的人更多。
當沈榮裕體悟到書籍暢銷的關鍵在於──消費者要的是「不同的書」,遂挖空心思到處找書,譬如引進美國平價的企鵝(Penguin)叢書,數千本迅速銷售一空;他終於了解,消費者不只是要便宜,更希望得到「令人驚奇」的差異化效果。
他苦笑道,若愛書人一段時間後再上門,發現架上仍是相同的書,絕對不會二次消費。
低價策略首重商品迴轉速度
不景氣時代消費者不易衝動購物,政大企管系副教授別蓮蒂指出,即使掌握到消費者省錢的趨勢,訴求點也一定要直接、清楚、有證據,例如番茄汁就是有茄紅素,巴黎海鮮餐廳就是有吃到飽的生蠔,唯有強烈的說服點,消費者才會願意掏腰包付錢。
中國生產力中心行銷顧問組顧問陳大振認為,在低價商品策略之下,商品迴轉速度更形重要;所有物超所值的作法,對業者都是一種負擔,且經營均一價商店的業者資金通常有限,要做好商品鮮度管理、增加店裡附加價值並不容易。故而低價業者不能僅存「拚現金」的心理,還得做好行銷與物流的分析,掌握買方意願,如此,當「最新鮮」的商品提供到市場時,才不致「撈不到油水」!
(作者為育達商業技術學院行銷與流通系專任講師)
感謝您閱讀直銷世紀數位版內容
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