滿足心靈空虛,開創行銷商機
分類 / 直銷文摘
作者 / 劉典嚴
期數 / 第164期
滿足心靈空虛,開創行銷商機
朗讀:
活在現代「煩」忙的社會中,若能看準人們心靈的空虛,往往能產生另類的行銷商機,這可從兩方面來談。其中一個自古以來便有的,也最具人氣而持久不衰的行銷手法,就是利用人們喜好 「搏好運」的特性。諸如福袋、扭蛋、抽獎等等,這些跟民間信仰中的拜拜抽籤詩、問爻等行為都來自相同的心理根源──渴求將未知化為可揭曉的答案,以滿足期望。此外,行為上也有相同之處,那就是都需花錢。若非消費買福袋或扭蛋,則是香油錢或捐獻之流。
段標:博好運的觀念存在於建忘之間
有趣的是,似乎鮮有消費者捫心自問:「為什麼我要花錢買個『不知是何物』的東西?」消費行為於此已不再是傳統的花錢之舉,而是一種期待好運的奇妙執著,或是一種與眾不同的自我證明,甚至是好貪便宜的劣根性嘗試。具備這種性格的消費群體,花錢買福袋乃信仰自己有福氣得到大獎,買一堆扭蛋則是期待扭轉出驚喜,這種心理力量稀釋掉了理性面的「不知產品內容為何」的現實。
即使從「買到手」到「拆開它」,事後證明破滅了那個期待中的好運,此類消費行為還是有可能在同一人身上重覆出現。因為,在面對這類未知的樂趣時,幾乎沒有人或是只有極少數的人會認為自己是「衰」的、倒楣的。所以都願意掏錢試試自己的手氣。不過,這類行銷術不適合長期使用,唯有需要迅速聚集人氣、需要打響知名度的時候使用較佳,故而可間歇性地或不定期地操作。不僅因為人總是相信好運終究會降臨在自己身上,更因為人是健忘的──很容易忘記之前自己的運氣不佳。因此可以這麼說,「搏好運」產品的商機就存乎人類的健忘間。
段標:叫聲「名」模賺大錢
另一種針對心靈空虛的行銷商機,可從台灣近幾年服務業職銜稱呼的微妙改變來觀察。例如,不再有「模特兒」這個行業,取而代之的叫「名模」──不論是否有名氣,只要工作是model,職業就成了「名模」。彷彿傳統職業稱呼冠上虛榮形容詞,就有了「頭銜」的錯覺(古代的青樓名妓的「名」字或許是最早利用頭銜做生意的起源)。這是當今可以提供一個人存在感、歸屬感、獨特感的有利工具,也是讓人感受價值高於常態因而願意付出更多價格的噱頭,最常見到的是招募會員。例如,必須付高額會費的俱樂部、高額年費的信用卡,這類玩意兒具有某種精英式的促銷魅力,比身分證更能代表「身分」。即使在舊有稱謂上加點新東西,也可以是個具商業價值的頭銜。例如cool hunter、健身雕塑顧問、前世治療師、度假desinger等幾個新興行業,即也是因新奇的頭銜而得以收取高額費用。
這裡談的「運氣」與「頭銜」商機,皆是「虛擬」出來的,也就是說它是可以憑空捏造。但其所創造出的行銷意涵,均是要讓顧客於付錢之際,有著極佳的感受。需注意的是,一旦發覺實務上已經美況不再,此時行銷操作層面就得立即重新塑造或更動技巧。
感謝您閱讀直銷世紀數位版內容
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