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機管理---解決危機靠的是速度
分類 / 直銷文摘
作者 / 高福成
期數 / 第102期
危機管理---解決危機靠的是速度
朗讀:
發生問題時,顧客最關心的是業者處理的速度反應;業者能快速掌握顧客需求,必能贏得顧客的心。
在競爭激烈的環境中,企業靠什麼取勝?是資金?品質?還是技術?其實這些都只是必備基礎條件而非競爭差異化的訴求。
仔細分析一些經營績效卓越的企業,會發現這些企業具備幾個共通點,分別是回應加速(Re-sponsiveness)、資源發揮(Resource Effectiveness),以及效益倍增(Results Acceleration),有人稱為競爭力3R。
競爭三要素中,回應加速是最終的顯現,也是顧客所關心的。要達成回應加速,只有把資源有效發揮,並將改善過程的資訊加以運用,才有可能讓反應加速,因此這三者是環環相扣的。
逃避問題造成業績下滑
去年7月,日本第一大乳品業雪印乳業,產品因連續22天未清洗乳品加工漕活門而引發食品中毒事件。在6月28日雪印接獲4名學童中毒消息時,並未加以重視,而以「真的嗎?」來漠視這個事件,直到7月1日曝光後,中毒人數已達1200人,但是雪印仍一直想要掩飾真正狀況,並且延誤回收含毒素乳品之時機,導致中毒人數在一週內增至1萬餘人。
雪印因為反應速度緩慢,付出慘痛的代價,除了21家牛奶加工廠無限期停產外,光是賠償金與庫存損失金額,就高達20億日圓以上,當然,消費者何時會重拾購買雪印產品的信心,才是真正重要的問題。
其他企業又是以何種速度在反應?日本乳品業第三大廠森永乳品,在22名顧客上吐下瀉後,暫停該類乳品生產;麒麟啤酒則在顧客抱怨運動飲料Kirin Speed有異味時,立刻下令回收7萬罐這類飲料。
對於危機處理反應速度過慢的企業,向來就沒有好日子過。德國奧迪(Audi)汽車因產品「突然加速」,造成7死400人受傷的事件,整個事件處理時間超過數個月,銷售量從1985年的7萬4千輛直落到1987年的2萬6千輛;1999年VOLVO汽車暴衝事件,處理時間延宕數個月,當年度營業額萎縮近億元;今年3月,屈臣氏對於過期品販售及地震損害品的處理事件,在僵持15天後公開道歉,形象及營業想必也受到影響。
面對問題保有市場佔有率
翻開歷史,1982年強生公司(Johnson & Johnson)的產品之一泰諾(Tylenol)膠囊,被一位精神異常者注入氰化鉀,造成5人死於非命,該公司立即發動全體員工將貨架上的產品回收,但是第2天在加州又發現被下毒的產品,因此,強生立即在全美泰諾行銷網上全面回收該產品,結果又發現2瓶被下毒。董事長James Burke每隔半小時舉行一次記者會,以便社會大眾了解實際狀況。
就因為強生對於人性尊重的經營理念,貫徹到每一個員工的心坎,讓他們知道,第一要務就是對使用他們產品的人負責,也因為這樣的反應速度,讓他們在1985年佔有市場35%。
很多企業致力於品質改善運動,但品質運動並非萬靈丹,多數公司講求品質只是重視將改善技巧運用在技術層面,卻忽略顧客本身和他們的需求。大部分公司在推行品質改善運動時,只是依照公司內部的意思或想法,不管這些問題是否與顧客有關。其實,企業重視的品質,應該是顧客心目中的品質。
現在的競爭環境不似以往,快、速、短暫是一種不可避免的趨勢,企業無法再期望靠一個產品賺好幾年,現在,一個好產品也許可以維持幾個月的優勢,但,未來呢?可能演變成只有幾天的優勢。
所以,緊緊抓住顧客,加速反應、快速滿足他們的潛在需求,必能帶給企業滿意的成績。
(本文作者為健峰企管智慧發展部副總)
感謝您閱讀直銷世紀數位版內容
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