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台灣的72分42秒
分類 / 直銷文摘
作者 / 詹偉雄
期數 / 第108期
創新台灣的72分42秒
朗讀:
不景氣粗分有2種,一種是「供給(supply)太多」,一種是「需求(demand)不振」。就在一季前,我們都看這波衰退的禍首是前者;但在911後,美國消費者信心指數徹底崩盤,我們驀然回首,劊子手是後者。
「需求不振」比「供給太多」麻煩得多。供給太多時,你的貨要不降價求售,要不就放在倉庫堆著,等供需平衡後再拿到市場上販售,士別三日,又是一尾活龍(前幾次DRAM的起落就是例子)。
但需求不振可不同,市場基本的買氣突然消失無蹤,人人抱著現金不花錢,生產線的貨物連蚊子都懶得搭理,而且愈是降價,消費者愈是不買,因為現金比貨物更保值,此時公司老闆真覺得天亡我也,因為任何促銷策略都無效。英文中的那個字眼描述得好:stagnation─所有活動都停滯。
掙脫衰退,創新態度
台灣今年經濟成長率將遭遇26年來第一次負成長,我們的媽媽和菲傭都經歷過;但過半數的人沒有料理它的經驗,特別是網路世代。我們該如何面對,大哉問。
作為一個科技或產業記者,我當然沒有「方法」上的答案,但確信有「態度」上的答案,那就是持續地創新。
消費者的買氣不振,來自於大部分企業的產出都已經不能取悅消費者;當大部分企業獲利不佳,也連帶地帶來經濟負成長的壞前景,肅殺聲中,消費者憂慮未來會讓他們更降低基本消費需求,半年前不買PC的我,現在連每月買牙膏都由3條變成1條,週而復始地惡性循環,是為「大衰退」。
歷史上的這種衰退,通常是經濟循環的大修正(有別於供給太多的小循環),要掙脫這個停滯的泥淖,真的,唯有持續創新而已。
不斷試驗,美夢成真
有一本名為「72分42秒」的科技史財經書,提供我們身處不景氣年代無限啟示。它的主要內容,是描述50~70年代日本科技創業家跟惡劣人生搏鬥的故事。
在那遙遠的年代,日本正經歷著戰後的困頓,蕭條就是你頭上的太陽與月亮,天天到來;企業沒有研發經費,更沒有什麼VC和Incubator,但偏偏就有一個個工程師,為著他們心中的夢想火花,日以繼夜研究各種生產、應用的可能。他們有的甚至累死在工作中,有的終其一生產品沒有成功,但日本經濟也就在這樣的點滴努力中,走出80年代的大格局。
他們其中的成功者,今天都赫赫有名了,如夏普液晶顯示器面板、新力數位CCD攝影機、佳能雷射印表機......,書名「72分42秒」,就是新力第四任會長大賀典雄以貝多芬第9交響曲的長度,定下「CD單片最大錄音時間」的工業標準。說真的,在這個時間點上去讀它,會讓每一個工程師都熱淚盈眶好一陣子。
在大衰退中,創新不一定能成功;但再不創新,一定掛點。而且身為一個創業家,你如果不創新,你那活超過72分42秒的生命,都是多餘的!
(本文作者為《數位時代》雜誌總編輯)
感謝您閱讀直銷世紀數位版內容
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