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出總在收入前---破解「新產品上市」迷失
分類 / 直銷文摘
作者 / 吳建宏
期數 / 第108期
支出總在收入前---破解「新產品上市」迷失
朗讀:
有位年輕人拿一塊海綿來找我。首先,他要我用海綿擦臉,再讓我看看海綿上所沾的污垢,效果似乎很棒;接著問我,這塊海綿售價80元新台幣,買不買?心想還算便宜(不到百元),就說應該會買吧!他聽了之後,很興奮的說,將開一家銷售這種潔膚用海綿的公司。
照他所列的成本及毛利表,若全台每人每年使用4塊海綿,全年約有24億元毛利,龐大營利讓他臉上充滿燦爛笑容,並已投入2百萬資金。看似規劃完整的計劃,需要我幫什麼忙?他說,要我幫他規劃行銷策略及制度。
您若到量販店繞一圈,很難不為很多不錯的商品心動,可是為何你沒買?因為錢不夠、還是理智控制了購買衝動?其實,大多數的產品因為本身具使用價值才能上市,但對經營者而言,並非每一樣產品都能創造銷售利潤,說的更清楚一點就是,能讓經營者賺大錢的產品非常少。
新產品上市,先評估市場需求,將其分類為「必需品」或「非必需品」?再估計市場總銷售規模?這位年輕人欲推廣海綿,屬於非必需品,並且因為替代品太多,與他所估算的市場規模,有嚴重落差;再者,任何產品不管品質多棒,都需要讓消費者知道,這是告知成本;光靠告知還不夠,還要讓產品送到方便消費者選取的地方,才能產生交易,而這是通路、人員成本,同時在後勤單位同樣有這四項成本;然而事實上,花費這麼多並不能保證產品一定可以銷售及營收。這位年輕人僅看到理論收入不懂實際運作,缺少「支出總在收入之前」的關鍵想法。
很多創業者把計劃估計的太美好,實際上卻出現很大的變數,因估計樂觀,一旦入不敷出,只有增資或結束一途。如何克服此項盲點?執行人與評估人分開,將每件計劃案送交專家分析評估,便是解決之道。
再者,新產品推出時,需清楚市場競爭品的威脅點,也就是先弄清楚消費者為何要選(買)你的產品?此時,你一定有很多理由說服消費者接受,否則產品絕對賣不出去;同時這些「理由」也是銷售人員的銷售話術。
在通路上,新產品上市前需先想清楚採取何種方式行銷,是直銷、經銷或是店鋪?每種通路有其適合的產品,並非每一種產品都能「對號入座」。目前市場上的通路成本約2成以上,如消費者在百貨公司消費,百貨業主通常抽佣25% ~ 30%;一般超商、量販店也有所謂的上櫃費(各家要求費用不一)等,這些就是通路成本。
感謝您閱讀直銷世紀數位版內容
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