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銷事業回饋心
分類 / 直銷文摘
作者 / 編輯部
期數 / 第41期
直銷事業回饋心
朗讀:
近年來許多人將直銷事業看成一個暴發戶的行業,其實不然。現階段已有許多直銷公司在設立之初,即立下回饋分享的宗旨,而這份心意,不僅直銷商在分享產品時就已算是一種回饋,甚至在公司行政體系中的收益所得也規劃了公益活動、回饋社會的具體活動,較之許多一般傳統行業在企業體達到適切的發展以後才想到回饋重要性的作法,直銷事業在回饋分享理念的實踐顯然積極許多。
以實際行動來表示
謝進興兼顧直銷商與直銷公司立場,對探討回饋組織、回饋社會的具體作法有獨到的見解。他認為直銷事業在過去社會多有老鼠會、暴利等負面的評價。為此,華敬公司期待能透過回饋社會的活動,對外建立公司良好的形象。在積極作法上有:於公司成立滿周年時舉辦園遊會,並將當日所得捐助伊甸殘障基金會,之後亦陸續捐贈百多套兒童套書給孤兒院,並將5周年慶的所得收入捐給慈濟。
其實在種種回饋社會行動中不難瞧出,由公司統籌規劃的活動在人力、物力、財力的資源上會有較大的凝聚力,但是直銷領袖在體系內帶領運作則須考慮組織COPY的問題。
「利潤分享、事業共體」一語道盡公司回饋組織的具體行動;換言之,此份共識也是直銷商對外推展業務時最基本的動力來源。例如:業績獎金、領導獎金、福利分享、獎勵旅遊等方法都是回饋組織的具體做法。公司為直銷商訴諸無形的回饋則側重於:對外建立良好形象、知名度,開發產品、輔銷器材及落實「產銷合一」的行動,才能確保企業永續經營的地位,真正提供直銷商一個實實在在的好公司。
凝聚組織體系共識
劉達霖對回饋社會公益活動由公司統籌規劃的方式深表贊同,以其所屬公司近年來一連串的動作得知,回饋社會實是直銷事業現階段重點工作。舉例來說,捐款對象分別有「心路文教基金會」和「聯合勸募」等公益團體。
回饋的行動除了金錢的贊助外,注重環保、辦理健康講座等方式,亦是另一種的回饋實踐模式。丞燕公司在每一季所舉辦的健康講座即不斷致力將營養免疫學推介給國人,期能帶來更新穎且實用的醫學知識。針對普受全球重視的環保議題,在許多公司內部都有良善的回應:直銷商向公司提貨時一律使用紙袋、產品包裝亦採用可回收使用的環保包裝,諸如此類的小動作皆可顯露關愛社會的心意。
至於個人對社會的回饋,一向樂善好施的劉達霖,早已有捐助慈濟的做法,甚至偶爾也會邀請體系中的夥伴們共同響應。
基督教徒的吳碧雲明白指出,受教義明言教徒須奉獻十分之一的收入影響,對於回饋分享的實踐一點也不遲疑。她的所屬公司跨越預防醫學領域,以提醒國人預防重於治療的觀念。健康檢查的觀念推廣無非就是一種助人的行業。以去年透過健檢而挽回家庭幸福的案例即有一千多個。另外在公司的系列性捐助則是結合公司年度表揚大會的收入所得,捐助對象是陽光基金會。
也有很多直銷公司採取回饋組織的作法。例如在組織體系內由高階領導人帶領下線組成協進會,由公司組訓部負責評鑑各協進會在各方面總體表現,每年的優勝者即可獲得公司的補助。藉由公司整體的力量,回饋直銷商的行動過程,不但凝聚人心、也相對提升公司對外的行動力,創造雙贏的局面。
廣結各方善緣
「施比受更有福」是林雄在公司一次次對外舉辦義診的過程中,最最深刻的體驗。他主動與各里長聯繫,免費提供社區居民義診、氣功療法及各種相關健康講座的活動,也由於這份善念,林雄種下的善因,贏得了社區人們的感謝。
如何將回饋組織、回饋社區、回饋社會的理念在企業體系內紮根呢?經過與會人員熱烈討論之後,得到的共識與最具可行性的方法是,透過公司與組織教育的方式傳遞,因為成效和影響最具力度。
當人們對直銷事業領域仍心存疑慮時,殊不知許多直銷人早已超越了單只提供商品的層次,而將範圍擴展至回饋組織、回饋社區、回饋社會的全方位服務。「涓滴成河」是直銷事業凝聚所有對人有心、對社會有情的最佳寫照。
感謝您閱讀直銷世紀數位版內容
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