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務補救,貴在尊重
分類 / 直銷文摘
作者 / 劉典嚴
期數 / 第201期
服務補救,貴在尊重
朗讀:
服務缺失若再加上補救不及,無疑是在造成傷害後又變本加厲地侮辱了客戶,故而有人認為不良的服務補救,比沒有任何服務更糟。例如一家服務不佳的乾洗連鎖店,毀損了顧客送洗的衣服卻不願賠償,這代表什麼?彷彿指責客戶存心詐騙乾洗店,換言之,除非客戶能證明自己所言不虛,否則,店家經常秉持嚴格審核顧客行為的經營模式。
切莫視消費者為投機客
雖然媒體總是大肆渲染人類的貪婪本性,但並非人人都會不擇手段的死要錢。就算有少部分客戶只是想要把東西換成閃亮的新貨,但是真的有必要為了抓出幾個害群之馬,就污辱所有的消費者嗎?這類「小心眼」的業者總會沾沾自喜的反駁,只與少許的客戶曾經發生過對服務見解不同的糾紛,於是不惜污衊多數對服務品質抱怨的客戶,將之視為可能會製造糾紛的trouble maker!
觀察台灣業界對服務補救的遲頓,往往已成常態。上個月,因家族聚餐到台北忠孝商圈一家港商開設的知名飲茶館用餐,席間點了服務員建議的招牌炒飯,端來後,因米粒不熟而難以下嚥,一經反應,業者竟然在收回請大廚重新處理前,脫口說了一句:「的確!我剛才親自吃了一口,真的是不熟。」天啊!這種「堅持要檢查一番」的行規,可不能對顧客說,而需默默放在心裏,因為這有如懷疑顧客是出於投機的欺騙行為。
反觀更早些日子,筆者也是因家族團聚,而到台北松江路的六福客棧用餐,上菜時也巧因魚不新鮮而遭親友向服務生反應,只見業者訓練有素,二話不說就補換餐點,而且外加一大碗公的甜點免費招待,以示歉意。
同是餐飲服務業者,經營手腕高下立判。前者的盲點在於,從事服務補償性事宜,對於品質的鑑定過程,只能做不能說,否則,即使事後仍試圖補救,但傷害已然發生。
店家只管道歉,別再節外生枝
為了顧及客戶的感受,店家必須授權讓第一線的客戶服務人員隨機應變,這是常識,也是合理的推論。如果有顧客因為無法啟動某樣科技產品,而不斷將它拿來換,客服人員應該如此回應:「很多人也有這樣的問題,您能不能操作一下,看是怎麼開啟的?」這樣一來,服務人員就能發現買方誤解產品不良的原委(可能竟是按著音量控制鈕想打開電視),然後透過親切指導,輕鬆化解了暗指顧客是笨蛋的溝通過程。如此貼心服務,客戶才可能把店員當作朋友,而忘了要求商家賠償的念頭。
產品有瑕疵而被客戶退回時,有很多情形必須立刻給客戶換貨,但卻無須追問任何問題,只要帶上微笑,再外加一個道歉即可;切記!只管道歉,別再節外生枝。若店家還堅持要先行檢查才會退款或換貨,就要承擔暗示消費者說謊(要不就是無能)的風險。企業不但要學習懂得道歉,更不可用複雜而弔詭的手續來暗示客戶難辭其咎,因為這只會使得問題更加惡化。
(作者為育達商業科技大學行銷與流通管理系助理教授)
感謝您閱讀直銷世紀數位版內容
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