誠信是花錢也買不到的資產
分類 / 直銷文摘
作者 / 吳克
期數 / 第121期
誠信是花錢也買不到的資產
朗讀:
企業選擇夥伴的標準儘管不同,誠信卻是其中不變的重要準則,信任的建立必須經過長期累積耕耘,一旦被破壞就要付出更多監督成本。
企業在選擇合作夥伴時,必然有許多條件,這些條件會因為產業、企業所處的地位、公司的大小而異,但是有一個條件就是:選擇他所信賴的夥伴。
因為沒有信任,幾乎沒有合作的可能和機會。反過來說,如果信任過度卻疏於注意,可能造成「特洛依木馬」的現象,反而有害於已。美國企業就經常對合作的日本夥伴,視之為特洛依木馬,認為日本企業長於學習,以致使得美國企業的知識不斷流失,合作反而塑造了一位競爭對手。
什麼是信任?
信任是有條件的,信任必須建立在忠誠與承諾之上,否則雙方關係就會遭到破壞。西方管理學者雖然定義很多,最簡單的說法是:我相信夥伴不會做出不利我的事情。不利的事情包括很多,例如賣友求榮、洩漏機密、過河拆橋、營利分配不均、製造謠言、背後搞小動作等等。依照儒家的說法:「不言為信」,人講的話可靠,是因為可以兌現,不能兌現則無信可言。
建立信任不是一個簡單或者短期的過程,是經由逐步累積所獲得的結果,絕非一朝一夕之間能達成,所謂的老交情就是指經由時間建立的關係。
舉例而言,多年往來的商場夥伴,交貨一向準時、品質向來有保證、服務態度良好、支票也都能兌現,這位夥伴當然能夠贏得客戶的信任。
當然,信任也不是不能夠速成,透過老交情、老朋友的介紹,可以快速建立信任關係。尤其在東方社會中,強調人際網絡關係,中間人的介紹扮演舉足輕重的關係。春秋時期的管仲就是透過摯友鮑叔牙與政敵齊桓公,建立合作關係,成就一番驚天動地的事業。
另外,商場夥伴願意遵守諾言,以保持信任關係,是因為有「未來的陰影存在」,所謂的陰影是指,如果未來還有做生意的機會,則往來夥伴不願意破壞來往關係,也就願意守信,以免失去再度往來的機會。
反之如果再也沒有往來的機會,從此恩斷義絕,過去所遵守的承諾也就沒有繼續的必要。這就是樹倒湖猻散、牆倒眾人推、兵敗如山倒的原因所在。所以說:「人在人情在」,人在,還要彼此往來,承諾不容易更改,當人已撒手人寰,關係不再存在,一切就另當別論。
信任是依賴、承諾與效忠,反之,欺騙、說謊與機會主義,則會造成不信任。如果不信任,則在任何組織之中、或跨組織關係之間,就會增加監督的成本,不是步步為營,就是需要加派人手,這些都是因為不信任必須要付出的代價。
信任是社會資產
由不信任轉為信任,除了需要時間之外,也可以透過特別的過程而達成。舉歷史上一個著名的故事,唐太宗在一次戰役中獲勝,失敗的一方投降。當天晚上唐太宗需要侍衛,一般而言,隨身侍衛都是選擇可靠的對象,安全才有保障。結果唐太宗卻選擇投降的士兵當作貼身侍衛,這是對投降侍衛極度信任的做法,立刻贏得對方的忠心,不但化解彼此之間的疑慮,對唐太宗而言,也減少許多監督的成本。這種大膽的作風,大概只有像唐太宗這種英明神武的君主,才能做得出來。
值得信任的反面是投機行為,投機、說謊、欺騙的次數多了,信任度降低,所作所為當然不值得信任。這種現象不是現在才發生,2000年前孔子就已經說過:「聽其言而觀其行」,意謂著說的話不值得信任,所以才要繼續觀察,看看言行是否合一。
但是值得信任,也可以成為欺騙的工具。在社會上常見的欺騙手法是,在做生意之初,一切作為都合乎誠信原則,等到對方相信之後,再大批進貨,然後捲款潛逃,當對方發現有異,已經是人去樓空。
三國時期諸葛孔明演出的空城計就是一個著名的例子,等到司馬懿撤兵,孔明身邊的將校問孔明,何以判斷司馬懿會撤兵?孔明說:「司馬懿知道我一生謹慎,不會冒險」,這句話的意思是說,孔明將一生的信用,全部賭在這一次的冒險行動上。但是,空城計一生就只能用一次,再用恐怕就不靈了。了解這個道理,就會明白信用、信任的可貴。
總之,信用或值得信任是一種社會資產,這種資產並非平白獲得,是需要努力培養的,但是要破壞這種資產,卻相當容易。了解這個道理,對掌握人生的方向、為人處事的道理、建立可長可久的夥伴關係,是有所助益的。
(本文轉載自工商時報,作者為工商時報資深撰述委員)
感謝您閱讀直銷世紀數位版內容
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