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語行銷必勝技巧
分類 / 直銷文摘
作者 / 趙凡誼、
期數 / 第123期
口語行銷必勝技巧
朗讀:
說服致勝篇--說服成交下單一把罩!
想在這個靠嘴賺錢的銷售戰場上立於不敗之地,裝備好以口服人的子彈,是絕對馬虎不得的,至於自我鍛鍊的方法,世新大學口傳系專任助理教授劉文英提出2個對策:
1.先心服口服:
在進行任何好的行銷案之前,第一步要先能自我說服、了解並接受自家產品,才能誠懇的分享給別人。也就是先把要對顧客做訴求的話說給自己聽。
2.理性與感性兼具:
所謂理性,就是提出見證的證據。這裏所說的見證須視對象而定,例如,同樣是推銷健康食品,行銷人面對教育程度較高的顧客時,可提出國內外知名醫學相關研究報告為證據,釋出公信力;而針對教育程度較低的客戶,則以提供週邊人物的親身見證為主要證據,較能獲得認同。
而感性證據,指的就是「訴求」。許多銷售人員在面對客戶時,認為只要拿出印刷精美的DM給客戶看,對方就能理解,進而產生消費動機,但,事實上,要改變一個人的消費行為,光是提供證據仍不足夠,還要能讓對方產生情緒上的激動和變化,才有可能改變原有的消費行為;特別是當對方在理性部份,已對產品產生不錯的認知,但尚未購買時,「感性」就得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
讓客戶漂亮買單成功3招
有為有守的行銷人,如何讓顧客心甘情願漂亮買單?劉文英傳授以下成功3招:
第1招:表達善意
表達善意,觸及的內容包括微笑、握手和所提的問題。這招主要達成的目的,是要取得顧客的「合作權」,因為多數銷售人員都知道表達善意很重要,但並不清楚確實目的為何?換句話說,假設在一般狀況下(對方無強烈防禦力時),若消費者對你的善意有所回應,就已經替未來的良好溝通鋪了路,也取得對方更多回應的機會,表示他已在潛意識中接受了你。
第2招:化解敵意
在操作這項絕招時,劉文英特別提醒行銷人,正、反說法(好話和壞話)都要兼顧,怎麼說呢?「因為顧客在你表達善意後,就已相當清楚你的銷售動機,因而對方可能在防禦力上有某種程度的提升,此時,急切要做的是趕緊降低對方的敵意。」劉文英舉例說:「在推銷濃縮果汁時,可以說:『我知道市面上同樣類型品質好的果汁很多,價格可能比這個便宜一些,知名度也或許比較高……。』諸如此類的話,可讓對方產生『這個人怎會講如此不利自己的話?』的好奇感,因而降低他對你的不信任,當對方的防護罩褪下時,即是解說自家產品的最佳時機。」
第3招:說中心意
在跟客戶真正進行說服時,不能光只憑個人主觀的臆測進行說服,必須充分掌握產品是否真正符合客戶所需,劉文英認為需從兩方面來了解對方:
1. 了解基本需求:
在未接觸客戶之前,須先了解目標族群需要什麼?例如,30~45歲的家庭主婦在乎的需求,多半不外乎是先生健康、小孩智力發育和自己的青春美麗,若能先做功課,掌握正確的方向,才能在進行說服時,滿足對方的真正需求。
2. 量身訂作:
透過第1步驟的接觸,可以了解對方關心的排序,確定後再決定自己所將提供的服務。例如,A主婦關心的是更年期荷爾蒙不足的問題,行銷上強調的方向,自然從提供相關可改善的保健食品切入,在有形的商品搭配無形的關懷與服務之下,自然能提昇銷售成功的機率。
談判致勝篇-「談」出漂亮成績單
當行銷新手進行「第一次行銷」或是「陌生行銷」時,可根據談判基本功,「談」出第一張滿分成績單,現任東吳大學政治學系教授,同時也是國內談判權威劉必榮表示,行銷談判需具備的基本技巧,第一步須先進行說服動作,吸引對方願意聽你的意見,若說服過程出現衝突,才開始進入談判。
要吸引對方,先要知道你的產品好在哪裡?也就是告訴人家,你的牛肉在哪裡?要對自己的產品深具信心。另一方面,行銷時有一個很重要觀念是:「人的需求常是會被創造出來的」;許多人不知自己要的是什麼,且人的想法是會變的,有些東西以前要,現在不見的需要,以前不需要的,現在卻可能需要了,而行銷人員就必須貼著消費者需求,最好提出證據、科學數字、具公信力的統計數字或排行等,要善用行銷工具。
第二要讓對方有「害怕」的感覺,劉必榮以胡蘿蔔跟棍子來比喻,前面有胡蘿蔔吸引,後面則以棍子來趕,害怕是讓對方有丟不起、輸不起的感覺,讓對方產生沒有買就會很可惜的感覺。
第三個則以「大家都這樣」的認同力量,尤其周圍環境渾沌時,人們常會在周圍的人、事、物中找資訊,希望有樣學樣;如同初次到餐廳用餐時,會請服務生推薦最受歡迎的餐點,所以要讓對方有這樣的認知。
最後特別要注意,千萬不要幫行銷對象下決定,不用「告訴」的方式,而是「暗示」;人常怕被告知要「怎麼做」,所以行銷千萬避免講「像你這麼有錢」、「像你這麼聰明」之類的話。
贏者不全贏,輸者不全輸
基本功練扎實後,談判入門就從如何讓對方接受意見著手;劉必榮提出,第一步讓對方同意點小的東西(要求),然後漸進式地吸引對方接受大的東西(要求)。劉必榮認為,人有種慣性,就是前面既然已經答應了,後面就會一路答應下去,好讓自己行為趨於一致的心理需求,而這種需求是一致的,這種談判法則就是「得寸進尺法」。
第二步在對方答應要求之後,先設想到對方什麼損失,試著把損失減到最小,也就是談判時得到裡子,但為對方留面子。
第三步採心理層面,有時讓對方覺得欠你一份情,因聽了你建議而得到產品的好處,人都有回報的心理,所以有時要創造一個狀態,就是讓對方欠你一個回報(Fever)。
行銷人員在推銷產品時,最怕被對方拒絕,但劉必榮反而認為,有時寧可被對方拒絕,因被拒絕後,對方才會告知拒絕的「點」(原因),也就開始進入正式的談判模式,取得談判機會。整個理論架構在怎樣引爆衝突,才有談判的「點」,所以行銷最怕的該是對方「沒反應」,不拒絕也不接受,沒有引爆衝突,談都不用談。
談判講求適時讓步、預設底限
談判中分成很多派別,但基本策略,只在營造拒絕的談判技巧,至於行銷人,不須太多複雜的戰術,只要抓住2個重點;第1點是心態的準備。劉必榮一再強調,談判僅是解決問題的方式,當無法「單獨」解決時,雙方就坐下來研究方法解決,這就是談判。
第2點是面對的心態。剛進入談判領域的人,不知自己該採強硬還是軟的態度,劉必榮建議可採用哈佛大學研究出來的「原則式談判」,不硬也不軟,先提出理由支撐住要求,進而開始有理的要求,這就是原則。
根據原則支撐要求,即使對方反應冷淡,也不要立即表示讓步,先觀察對方對要求有什麼反應,不然就會演變成自己跟自己談判,這是不對的。談判要有自信心,做好準備接受對方批評,善用有把握的部分予以反推回去,表示出專業度,用專業知識支撐要求。
適時地讓步也是談判很重要的戰術,但不要一開始就讓,也不可完全不讓,因為開始就讓,對方不會滿足,開始就讓可以速戰速決是一種錯覺,其實剛好相反,談判過程會被拖得更長,所以這中間學習轉換不同方案爭取最大的利益。
團體談判首重內部溝通、協調
直銷產業中行銷方式多團體組織行銷,而團體分成Team和Group。Team的方式其中有黑臉和白臉(亦稱談判隊伍、陣容),所以需要套招;而Group是整個組織內部(亦稱談判陣營),在內部要花很多時間溝通。
比如說代表團體出去談判,談判中讓步的方式、程度,在內部要花時間說服其他成員(Member),運用討論機制,用全數通過的方式決議,而全數通過不見得是全票,僅全數減1或減2即為全票。
而談判桌上的領導者(Leader)在團體愈形重要,團隊若沒有領導者,很難成就談判立場;模式是團隊做討論,領導人作決定,因此上桌前溝通很重要。
談判高手究竟是天生好手,抑或後天訓練而成,劉必榮認為,當然有人是天生談判高手,個性勇於面對衝突的人多能嶄露頭角,「吃虧就是佔便宜」是傳統中國人錯誤認知的美德,說穿是不敢面對衝突,遇到衝突就閃、讓,根本沒有談判的觀念。
談判的潛能是可以被訓練、開發的,其中當然也必須修改個性,如果真的無法作大幅度的更改,那就不要上桌,可以做幕僚的工作;另外也有很多人不敢談,或認為自己不會談,那只是因為沒有受過訓練,且有些人對於談判的基本認知有誤,其實潛力可開發,經由後天訓練成為談判高手。
感謝您閱讀直銷世紀數位版內容
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