訂閱優惠    註冊登入
全球華人直銷媒體第一品牌
直銷文摘

企業家的國學熱


分類 / 直銷文摘
作者 / 傅佩榮
期數 / 第173期

    企業家的國學熱


朗讀:

上課之前,主辦單位提醒我,說這些學員對儒家的經典已有基礎認識,所以請我不要講得太淺。說到深與錢,其實不是問題,因為像《論語》、《孟子》這一類典籍,都可以找到清楚流暢的語譯本,只要坐下來靜靜閱讀,大體上都不難明白其中的道理。
但是,我開宗明義就說:孔子在《論語》中,曾經公開感嘆:「莫我知也夫!」意思是:沒有人了解我啊!試問:孔子有三千弟子,精通六藝者七十二人,結果居然是沒有人了解孔子。那麼,我們不免要問:這究竟是怎麼回事?難道我們認真閱讀《論語》,也無法了解孔子嗎?如此一來,又要怎樣才算了解孔子呢?
舉例來說,孔子聲稱他的志向是: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意即孔子努力的目標是:要讓老年人都得到安養,要讓朋友們都互相信賴,並要讓青少年都得到照顧。這樣的志向在孔子生平中是否實現過?答案是否定的。這樣的志向在古今中外的歷史上是否實現過?答案也是否定的。因此,我們要問的不再是這個志向好不好,或者它能否實現,而是孔子「為何」會有這樣的念頭?他為何想把改善全人類的生活處境當做自己個人的使命?
若想明白這其中的道理,就須先知道孔子對「人性」的看法。以下我略述個人的研究心得。
道先,談人性,要知道人與動物的差異所在。人是萬物之靈,擁有自我意識與自由意志,因而就有「真誠與不真誠」的問題。簡單說來,人是萬物之中「唯一可能不真誠」的生物。所謂「不真誠」,是指口是心非或言不由衷,亦即為了某些利益而忽略了內心的呼者。當然,人也可以選擇真誠面對自己與別人。實上,只要在真誠的情況下,一個人才是「真正的人」。
接著,真誠有什麼效應呢?一個人只要真誠,就會覺察內心有一種力量在「要求自己行善」。譬如,年輕人坐在車上,見到老太太上車,那麼他要不要讓坐呢?他如果真誠,就會覺得「不安」與「不忍」,然後就會願意自動讓坐了。他如果不真誠,就會視而不見,認為自己也是買票來車的,何必在乎別人有何需求。
在此,可以進而分析「善」是什麼。儒家自古至今都肯定「孝、悌、忠、信」為善,這四種善行有一項共同特色,就是:「我與別人之間適係之實現」。事實上,儒家所謂的善,沒有一項不是涉及「我與別人」的。換言之,我若獨自一人在某島上,是不可能行善或為惡的。
然後,新的問題在於:如何判斷我與別人的關係是否「適當」?這時要考慮的是以下三點:一、我的內心感受是否真誠?二、我所面對的這個「別人」(從父母到天下人),他對我有何期許?三、我與他之間的社會規範是什麼?以上三點之間難免會有落差,所以一個人?小要學習認識社會各種規範,也要學習與別人作理性的溝通,而更重要的則是經心真誠之心對己與待人。這三點如果還是有些衝突,則必須以「真誠」為首要考量。所謂「精誠所至,金石為開」確實含有至理。
如果同上述解釋,就可以知道孔子在想什麼了。孔子為「人性向善」,一個人只要真誠,就會發現內心有一般力量在要求自己行善。而「善」是指他與別人之間適當關係之實現,亦即他要設法使天下人都得到安頓。換句話說,孔子看到天下有一個人受苦受難,他就會覺得自己還有努力助人的責任。儒家的入世情懷與淑世理想,也由此得以確立。企業家明白儒家的風格之後,也會有一番新志向吧!

感謝您閱讀直銷世紀數位版內容


標籤:  

延伸閱讀

猜你喜歡

熱門內容

真誠與困境

調節自己的性格

直銷的成功關鍵因素

激勵士氣三要件

打敗自己才能開創商機

新白領將直銷推向第3波

如何關心你的顧客?

面對命運的態度

傳統企業分食直銷大餅

別讓童心去流浪

影音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