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誠與困境
分類 / 直銷文摘
作者 / 傅佩榮
期數 / 第146期
真誠與困境
朗讀:
由此看來,許多人把真誠當作單純無知與不設防的心態。不可否認的是,社會上的詐騙案件層出不窮,受害的人在懊悔之餘很可能打定主意今後對每一個人都要提防戒備。美國人不是說過嗎:「第一次受騙是別人壞、第二次受騙就是自己笨了。」誰願意一直做個笨蛋?
如果這種體驗是人生成長的必經之路,那麼人類世界注定了越來越冷漠,然後隨著冷漠而來的懷疑、敵視與仇恨,也將日益瀰漫,結果則是大家都不快樂。為了避免這樣的結果,我們必須作些積極的思考,給「真誠」加上一些裝備,讓它重新成為有效的人生法則。
首先,我們要肯定一點,就是:人是所有生物之中唯一可能『不真誠』的。簡單說來,任何動物的行為都是可以預測的,只有人類例外。人做為萬物之靈,特色之一即是有思考及選擇的能力,這時他可以『扮演』各種角色,甚至表面歡笑而內心傷痛,或者外表木然而內心雀躍。這不是在描寫演員嗎?沒錯,我們不是希望在人生的『舞台』上,演好自己的每一個角色嗎?
角色是有針對性的,任何角色都不能離開『人際相互關係』來界定。古代的五倫談到『君臣、父子、夫婦、兄弟、朋友』,無一不是相互形成特定的角色。今日社會的角色儘管複雜百倍千倍,但依然不能脫離『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來界定。這時我們需要的真誠是什麼?
第一、是對自己真誠,忠於自己的內心感受。在面對別人時,雖然不能不考慮彼此的角色,但是在根本上不能忽略『大家都是人』的這個底線。德國哲學家康德的學說以『難懂』聞名,但是他應用在實際生活上卻有一句十分精采的格言。他說:「不能只把別人當成手段,而在同時也把別人當成目的。」
譬如,我是公司老闆,我對待員工時不能只把他們當成我的賺錢工具;我同時也須把他們當成公司存在的目的,亦即加以尊重及照顧。換言之,手段與目的必須兼顧,否則員工也可能只把老闆看做發薪水的工具,然後一有機會就難免跳槽去找更有利於自己的工具了。
因此,真誠的底線是『以人的態度互相尊重』。這也是孔子所強調的『恕』,具體作法是『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經常從對方的角度來看同一件事,彼此相處一定會更為圓融而有默契。
第二,真誠必須與溝通配合。人間的誤會主要來自於溝通不良,溝通的內容是彼此之間相互的『期許』。這種期許若是一廂情願,很少會出現美好結果的。因此,我們在答應任何事之前都要說清楚『條件』。譬如,老闆答應員工加薪,條件是公司『如果』賺錢的話。沒有強調這個『如果』,將來怎能信守承諾?真誠是不打折扣的,但是涉及人際互動時,必須有一套合宜的模式經由適當的溝通來協調,否則『真誠』只是『幼稚天真』的代名詞。
第三,真誠要藉著社會規範來實現。所謂社會規範,是指群體生活的法律與禮儀,也包括公司或任何機構的內規在內。規範代表共識,其中也涵蓋了基本的相互期許。譬如,學生應該來聽課,這是校規;如果有人辯稱翹課的未必是壞學生,那麼最好的辦法就是依校規來處理。如此,既不涉及真誠,也不影響相互期許。換言之,規範猶如鐵軌,使你上了車就知道會抵達何處,如此可以大幅度降低人生的不確定感。
總之,為了避免真誠陷入困境,我們建議的方法是:首先,在忠於自己的感受時,要尊重每一個人的人格尊嚴;其次則須以溝通來協調出適當的互動模式;然後大家一起來遵守社會規範,讓整個社會在合宜的軌道上往前進展。
感謝您閱讀直銷世紀數位版內容
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