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頭湯理論
分類 / 直銷文摘
作者 / 劉典嚴
期數 / 第191期
石頭湯理論
朗讀:
回憶筆者十餘年前在美國求學時,「管理理論」課程的教授講了個深入淺出的觀念。在經營企業上,若想讓多角化的策略起作用,就必須依循美國的一則兒童故事──石頭湯(stone soup)。
付出得優先於獲利
話說路邊一個小孩,因食物匱乏,遂架起一爐,生起火來,鍋爐中僅有清水與幾塊石頭。
一位婦人路過其旁問他:「小孩,你爐中正煮著什麼呢?」小孩回應說:「石頭湯。」
「石頭湯?」婦人不解:「你如何去煮好這鍋湯呢?」
「石頭湯只有一個要則,」小孩答道:「您必須在汲取前,先添加些東西進去。」就這樣,婦人放了些胡蘿蔔進了石頭湯裏。
另一位過客也被告知同樣的規則——必須在取用前,先放置些料兒進去,於是他便丟了些馬鈴薯和洋蔥進鍋內。
至此,我們可以料到故事的結局:那小孩不但擁有了一鍋豐盛的燉煮食品,也延攬了不少朋友與他共享。其合理性或許令人感到牽強,但不可否認的,它是則極為典型的道德故事,以石頭比喻劣質物,勸導世人即使預期交換到較差的東西,仍得有雅量去貫徹「施先於受」的美德。
然而,可能較少人會聯想到,該故事也可以成為商業策略家的一門重要課題:當多角化經營企業的時候,必須了解付出得優先於獲利的道理。這意味著管理人得致力對企業或產品有了附加價值後,論及企業多角化才具意義。
換言之,管理人必須有能力展現母公司與多角化後的子公司之間的協同作用,而這諸多的協調係源自於「稱職的核心管理」(能做好什麼)和「權變的基礎貢獻」(如何將事情做好)。
過程比結果重要
一九六
○至七○年代舉世的跨國多元化熱潮,出現了許多徒勞無功的經營方式。這類聚合公司(conglomerate)多角化後的失敗,泰半是因為它們過度專注於財務的成長。這種毫不兼顧管理人稱職與否、貢獻如何,一味講求業績成長的多角化經營,就像是打網球時,光曉得注視著記分板那般地不務實際,同時也代表了才智平庸的小組成員只知在乎結果,卻忽略了步往結果的「過程」——努力投入、共同合作。
所以,應用到企業管理上的石頭湯理論,就在於企業若想真正做好多角化經營,優秀的管理人須懂得先付出,也就是以適才適用的精神貢獻所長,以換取更有利的方案,而後才能期盼收獲。
(作者為育達商業技術學院行銷與流通系助理教授)
感謝您閱讀直銷世紀數位版內容
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