訂閱優惠    註冊登入
全球華人直銷媒體第一品牌
直銷文摘

心中常有希望


分類 / 直銷文摘
作者 / 傅佩榮
期數 / 第94期

    心中常有希望


朗讀:

921地震災區的自殺率特別高。遇到這麼可怕的天災,心理上的創傷是難以想像的。創傷若是未能平復,人就變得特別脆弱。有沒有克服的方法呢?
以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美軍戰俘為例,他們之中,相信自己會得救而懷抱希望的人,要比那些認為返鄉無望者所受的心理創傷輕微得多。由此可見,希望是人生不可或缺的藥方。那麼,如何孕育希望呢?
20年前我在美國耶魯大學唸書,那4年期間的生活非常單調,並且壓力沈重。現在回想起來,好像在監獄服刑。讀書本來是一件愉快的事,加入了考試與學位,就變成磨練了。我的生活範圍形成鐵三角:宿舍、教室與圖書館。週末可以「放風」,就逛書店,買些勵志作品來看。當時我的心理對策是藉著「回憶」過去美好的經驗,與「瞻望」未來美好的前景,然後咬緊牙關「面對」現在嚴格的考驗。因此,希望不是全靠一廂情願的幻想,而是要以個人的生命歷程為地圖,找出當前的座標,認清自己從何處來,往何處去,然後對於現在的一切就可以看開一些。

生活中應與希望同行
我的女兒在國中三年級時,居然告訴我,她崇拜的人是孟子。我聽了非常驚訝,問她是怎麼回事。她說,國文老師介紹了一段孟子的話,讓她十分感動。這段話是:「天將降大任於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
當時她正面臨升學考試的壓力,學習這段話之後,為自己的苦難找到了冠冕堂皇的理由:原來是上天將會給她大任。既然如此,再辛苦些也是應該的。
在孟子來說,這段話代表他個人的信念。信念之中必有希望,亦即在不久的將來可望實現這個信念。仔細考察每一位成功人士的心路歷程,都會發現他們「與希望同行」,不管處在何等惡劣的情況下,都不會放棄希望。法國作家莫泊桑說:「人生活在希望之中。舊的希望實現,或泯滅了,新的希望的烈焰隨之燃燒起來。如果一個人只是過一天算一天,什麼希望也沒有,他的生命實際上已經停止了。」
希望是對於尚未實現之事的期望。隨著年齡的增加,我們的希望也變得多采多姿。在「十月的天空」這部電影中,背景是1957年10月。男主角何麥是高一的學生,由於看到蘇聯發射人造衛星成功,就立志要研究火箭,經過多次失敗之後,贏得全國中學生科學展覽的金牌。他順利從大學畢業後,進入美國太空總署,擔任一名工程師。美國在太空探險方面的領先地位,就是由許多像何麥一樣的年輕人,在希望的火炬引導之下,走向成功的具體結果。

過程比結果更值得自豪
年輕與希望比較容易聯想在一起,那麼老年人怎麼辦?我最近應邀去浩然敬老院演講,聽眾的平均年齡是80歲。我在準備材料時,找到一句擲地有聲的話,就是:「所謂年老,就是比我現在的年紀加15歲。」因此,不論一個人現在幾歲,年老總是15年以後的事。既然如此,又何必杞人憂天呢?何不燃起希望,好好規劃未來15年的人生呢?我又舉孔子為例,說他描述自己是:「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云爾。」他每天忙著工作,朝著自己的志向與理想前進,根本忘記自己年紀越來越大了。年紀大小是一回事,能否把握每一天才是重要的。
英國哲學家培根引述一位詩人的話說:「人人都可以成為自己的幸運建築師。」與其羨慕別人的成就,不如創造自己的幸運。即使希望一個個落空,也要站穩腳跟,繼續構想其他的可能前景。但是,要由經驗中記取教訓,避免好高騖遠,並且不斷改善自己的條件,增加自己的競爭力。最後則須記得:為了希望而奮鬥的「過程」往往比實現希望的「結果」,更值得我們自豪。
(本文作者為國立台灣大學哲學系教授)

感謝您閱讀直銷世紀數位版內容


標籤:  

延伸閱讀

猜你喜歡

熱門內容

人治vs.制度化

用數量刺激購買的日本零售業

品牌行銷加分策略:參與公益並兼顧企業倫理

'96年直銷重大新聞事件總回顧

從個人智慧邁向集體智慧

迎接消費者共生時代的來臨

人是企業中最珍貴的資產

用心灌溉接班人

珍惜朋友的緣分

全民健保對直銷界的影響

影音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