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解自殺的壓力
分類 / 直銷文摘
作者 / 傅佩榮
期數 / 第100期
化解自殺的壓力
朗讀:
抱怨其實是生活中常見的習慣。平凡的人為了小小的不順利而抱怨,譬如等車時多花了10分鐘;大牌的人可能就會抱怨執政的時機太差,以致政績不易表現。抱怨多了,可能會忘記感恩,就是:無論如何,自己依然平安。並且,抱怨容易造成悲觀的性格。至於由此影響人際關係,則是不難想像的。
英國有一句俚語:「如果養成凡事都看樂觀面的習慣,其利益勝過年薪百萬。」誰不喜歡錢多?但是,錢多未必保證快樂。現在是金錢掛帥的時代,我們需要釐清各種金錢觀。換言之,談人生觀或價值觀時,不能忽視金錢觀。簡單說來,金錢是欲望的工具;因此,欲望越大越多,對金錢的需求也會增加。反之,若是懂得調節或紓解欲望,則金錢的作用隨之降低,最後可能變得可有可無了。如果凡事都看「樂觀的一面」,像口袋裏有一塊錢時,會說「還有一塊錢」而不說「只剩一塊錢」,那麼自己的心情不是很容易開朗嗎?
因此,若想減輕自殺的威脅,就需找出自己的抱怨是什麼,再由抱怨的對象,省思自己的欲望是否太多。一般而言,為錢而自殺的人,往往是在「人際關係」方面陷於困境時,渴望抓住金錢這最後一塊浮板或最後一絲希望。我們有時看到電視新聞所描述的非洲難民,真不了解他們如何在「赤貧」的情況下繼續生存。不過,窮歸窮,一家人緊緊團聚在一起的畫面,也許正是答案所在。
相反的,許多先進國家在生活的富裕程度上令人羨慕,但是國民的自殺率卻居高不下。由此可知,金錢與欲望是相對的,不足以決定我們對生命的態度。
事實上,美國紐約曾經做過一項調查,結果發現「有錢人自殺的比率,竟高於沒錢的人。」
那麼,問題是在什麼地方?出在找不到人生的意義。德國文學家歌德表示:他要對抗的是「無意義」,就是「那早晨張開眼睛都覺得沒有事情值得去做的沉重負擔。」人生可以做的事很多,但是這些事「值得去做」嗎?誰能回答這個問題?一件事是否值得去做,往往是相當主觀的,因此我們不能等待別人來為我們決定,必須自己先想清楚。譬如,一個人年輕時可能吝於付出自己的時間與金錢,但是到了退休以後,忽然想通了,就可能去醫院擔任志工,或者捐不少錢給慈善團體。
因此,在考慮什麼事「值得去做」時,以前的想法比較會注意這件事「對我有什麼好處」,或者「我可以獲得什麼」。一切以自我的得失來判斷的話,斤斤計較,最後總是難免抱怨、後悔與懊惱。對歌德而言,他所想的是「天生我才必有用」,要如何才能發揮出最大的效果。他關心是如何「付出」,而不是如何「收穫」。心理學家指出:一個人只有在「被需要」的時候,才能肯定自己的「重要」。所謂「被需要」,無異於找到自己在群體中可以發揮及貢獻的生命途徑,試問又怎麼會落入自殺的陷阱呢?
自殺其實是個「誤會」,就是以為自己「想通了」,而事實上卻是「想錯了」
。譬如,一個10塊錢的銅板,如果放在眼睛前面太近的話,也會遮蔽所有的'陽光,讓人只覺得一片漆黑。是光明還是黑暗,就看自己是否願意移開銅板,或者是否設法轉開目光,從不同角度來看周遭的一切。因此,不論人生的處境如何,自殺都不應該成為解決問題的手段之一。以自殺來化解問題,結果消除的是自己的生命,這是最大的「誤會」又是什麼?
(本文作者為台灣大學哲學系教授)
小檔案:
◎ 英國有一句俚語:「如果養成凡事都看樂觀面的習慣,其利益勝過年薪百萬。」
誰不喜歡錢多?但是,錢多未必保證快樂。
◎ 人生可以做的事很多,但是這些事「值得去做」嗎?誰能回答這個問題?一件事是否值得去做,往往是相當主觀的,因此我們不能等待別人來為我們決定,必須自己先想清楚。
◎不論人生的處境如何,自殺都不應該成為解決問題的手段之一。以自殺來化解問題,結果消除的是自己的生命,這是最大的「誤會」又是什麼?
感謝您閱讀直銷世紀數位版內容
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