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創流行、與實俱進---漫談台灣百貨業行銷戰
分類 / 直銷文摘
作者 / 劉典嚴
期數 / 第117期
開創流行、與實俱進---漫談台灣百貨業行銷戰
朗讀:
走在時代尖端,賦予領導流行責任的百貨公司,行銷花招百出,就如「百貨」名稱一般;然用心看待消費者,適時解決消費者的問題,才是經營根本之道。
台灣百貨公司發展史可分為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政府遷台到1970年代初期,百貨公司經營者多為上海商人,當時知名的人人、第一等百貨營運手法,如果以今日眼光評斷,大概應稱為大型綜合商場;到了1970年代中期,百貨業者開始向國外取經,例如來來與日本阪神合作、永崎與東急結盟,此時,由於外國業者只純粹技術指導,不負責盈虧,因此難免「留一手」,國內業者無法學得精髓。
第三階段,則是業者為徹底改良台灣百貨業經營生態,開始對外學習know how以提升競爭力,經濟部並於1986年開放外人投資,率先有太平洋與日本在台北合資營業SOGO百貨,稍後新光集團與三越合作,高雄則有大統與伊勢丹結合,開啟台灣百貨的經營新紀元,而營運行銷手法也與過往的百貨業不同:
百貨公司三大行銷術
1.定位明確:由於消費習性的多元化和同業市場競爭等因素,明確產品定位的百貨公司較能吸引消費者注目。例如台北信義區規劃有華納威秀、紐約紐約等同時進駐,形成年輕人逛街、看電影優先考慮去處,造成位於忠孝商圈的SOGO百貨極大壓力。
為因應此危機,SOGO一方面採行「產品力」攻勢,告知客戶產品特色,用心教育客戶並且善用售後服務;另一方面則連結周邊巷內的商店特色,形成讓消費者「消磨時間」、滿足逛街樂趣的商圈。SOGO成功運用行銷學上的差異化原理,營造魅力型購物,Mall再度吸引消費者駐足。
2.交通便利:為讓消費者有更佳的停車感受,十多年前SOGO成立於台北東區時,首創一百多個停車位魄力之舉;到了大葉高島屋成立時,更得「豁出」上千個停車位。然而,當台北捷運於三年前通車後,SOGO因位於木柵與南港線交會點,重新提供另類便利購物條件,吸引遠從板橋、淡水而來的消費者,儼然躍為「地標型」購物重點,有別於天母高島屋、內湖德安百貨腹地受限制的「社區型」經營模式。
但這就代表能在經營上時來運轉了嗎?有趣的是,百貨業者雖希望擁有較高的來客率,但又懼於過多人潮,在「成也蕭何,敗也蕭何」的效應下,為解除台北東區SOGO假日人潮壅塞問題,業主還得額外增加人力維持購物安全與秩序,再者,因為捷運族只能手提購物,無法「一次購足」多樣產品,有鑑於此,SOGO百貨販促部副總經理李光榮曾戲稱,日後業績有賴更多的「一袋公主」來提振,這是基於百貨業有80%的女性目標消費者 (專攻22-45歲的女性上班族)而抒發的最佳寫照吧!
3. 布瀑原理:為促進顧客留店購物,百貨公司無不採行「布瀑原理」行銷手腕,以誘使顧客自最高層逐樓逛下來。多數百貨公司將餐廳設於頂樓或地下室,或將贈品領取處設於最高樓層,均是基於這個道理。例如新竹SOGO百貨為有別於面對新竹火車站旁多家傳統的「爸爸媽媽店」,和改變客戶購物習慣,SOGO百貨將小吃部設在樓上,創造讓消費者邊吃邊欣賞火車的經營特色,這是該公司主管赴日本考察時,得自成田機場餐廳設於高處樓層,可讓旅客邊用餐邊欣賞窗外飛機的靈感。
總而言之,百貨公司的行銷術就像「百貨」之名一樣,多采多姿、與時俱變,除能提供消費者所需,還得早一步藉話題開創流行,而這全賴經營者用心感受去落實。
(本文作者為育達商業技術學院行銷與流通系講師)
感謝您閱讀直銷世紀數位版內容
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