訂閱優惠    註冊登入
全球華人直銷媒體第一品牌
直銷文摘

白馬非馬?商品鬧分家!


分類 / 直銷文摘
作者 / 編輯部
期數 / 第12期

    白馬非馬?商品鬧分家!


朗讀:

天下事,無非就是分分合合。政治與經濟上,多少國家忙著由各自獨立走向統合。有趣的是,商品市場偏偏反其道而行,大搞分裂路線,明明是同一類商品,硬是可以劃出涇渭,另闢疆土。於是我們走進便利商店,便發現小小的空間裏,商品的數量雖不多,種類倒不少。
以罐裝飲料為例,除了傳統的果汁、牛奶外,近年來冒出了一堆的「新興家族」,咖啡飲料、碳酸飲料、運動飲料、機能性飲料、茶飲料等等。茶飲料還可分成烏龍茶系列、西洋果茶系列,甚至單純如烏龍茶,都有加糖與無糖的區分。再以高科技產品為例,電腦自從由巨無霸型的主機式(Mainframe),進化到大眾化的個人電腦(PC)後,也產生了一連串的細胞分裂效應。從桌上型(Desktop)、膝上型(Laptop)、筆記型(Note-book)到掌上型(Palmtop),每一類型儼然自成一格,擁有獨立市場,且各有霸主。說穿了,不過是在尺寸上做文章。
再說到熱門的直銷商品吧。保健食品以地緣來分,有中式的、有西式的;以素材來分,有靈芝系列、有蘆薈系列;以功效來分,有免疫類、減肥類、促進體力類……等等洋洋大觀。化妝品也不再以彩妝類和保養品兩類就可以盡窺其貌,光是保養品,你得弄清楚,什麼是保濕類,什麼
是深層保養系列,什麼是抗老化產品……不一而定。
這種商品分家的遊戲到底有什麼道理呢?
道理其實很簡單,它是一種行銷策略的運用。在現代經濟社會中,企業為追求成長,必須不斷地增加產品銷售量,然而市場胃納有限,於是有太多商品角逐相似消費階層。
當同類型商品愈來愈多,在消費者心目中樹立的商品印象會漸漸被稀釋了。而行銷專家公認,具有獨特性的產品,較容易打進消費者的心,於是腦筋動得快的業者,稍微改變一下產品內容,或甚至只要調整包裝,便能與原來所屬的商品類別劃清界限,另創新猷,有幸者還能就此開發出一個全新的市場。例如美國的美樂啤酒,十年前不過是啤酒市場的一個小兵,老大哥百威啤酒根本沒將它放在眼裏。若是美樂不自量力,與老大哥正面交手,自是慘敗無疑,不料它突出奇兵,推出美樂淡啤酒,一時風行全美,連原本不喝啤酒的人,也趨之若騖。美樂搖身一變,成了淡啤酒市場的霸主,而淡啤酒也就跟傳統啤酒分道揚鑣,自立門戶去也。
你看出商品分裂的妙處了嗎?當然,並非每個案例都能如此功德圓滿。在大刀一揮,將商品或市場切割時,必須能與消費者需求趨勢,熨貼相應,才能一舉奏功。例如前述淡啤酒(Light beer),「light」這個字眼在英文中既可解釋為顏色淡,亦可解釋為低卡路里,或低酒精,無一不與崇尚健康的潮流相呼應,無怪深獲消費者認同,目前它在美國全部啤酒市場中,約占百分之三十。
好的商品概念,不愁沒有人複製。商品分裂的原意,固然是要避開大戰場的激烈競爭,或是創造新市場刺激消費,一旦凱歌奏捷,競爭者立刻呼嘯而至,演變成另一個殺戮戰場。這時候,商品本身所強調的獨特性及優越性,便成了關鍵,也就是誰的商品最能代表這個區隔市場,同時又能清楚有效地傳達給消費者,在他們心中形成深切的認知,誰就是贏家。
前一陣子冷飲廠商爭相推出烏龍茶,消費者的選擇題不再是「喝可樂?還是喝茶?」而是到底哪一罐才是「道地」的烏龍茶?這種惡性競爭繼續演化的結果,市場無端膨脹起來,說不定有廠商再另伸枝椏,開始教育消費者:「要喝就喝烏龍春茶。」
商品分類一多,固然瑣碎,但是從正面來看,這表示商品本身的訴求與定位更加明確,對於從事商品銷售的人來說,可以找到紮實的著力點。太籠統的商品分類,表面看起來可以將更多階層的顧客一網打盡,但是無法搔到客戶真正的癢處,成交機率也就堪虞。
例如保健食品一詞,對於自許為身強體壯的年輕人來說,可能無啥吸引力,但是如果該產品實際上是「保持活力的營養品」,也許他會有興趣。而對於體質較差的人,「強身補品」或許能讓他眼睛一亮。
商品的分類,追根究柢,還在於消費者的認定。你說白馬非馬,只要消費者相信,顏色是用來分辨馬的重要指標,白馬當然就可以不是馬。同理,淡啤酒不是一般啤酒,筆記型電腦對是普通電腦,靈芝不是等閒的保健食品,濃縮洗衣粉不是洗衣粉(想想看,人們在五十年前拿同一塊肥皂,用來洗澡、洗頭、洗衣服、洗碗盤,而今每一樣用途,都已各自獨立出不同性質的洗劑市場)。
時代愈進步,人們的生活愈細緻,可以預見,今後會有更多的商品從大分類中繁衍出來,對於行銷人員來說,這可是個既頭痛又有趣的挑戰。


感謝您閱讀直銷世紀數位版內容


標籤:  

延伸閱讀

猜你喜歡

熱門內容

如何培養洞見

激勵勝於懲罰的企業文化

將不合理變成合理的滿意哲學

企業創新的契機─創造不飽和的市場

歲末年終六大豐衣法則

「聽」是領導者最重要的修煉

女性商品泉湧消費熱潮激昂

探景氣,測風向

日本消費社會新觀察

使電影成為廣告的舞台

影音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