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時機」最重要
分類 / 直銷文摘
作者 / 傅佩榮
期數 / 第111期
把握「時機」最重要
朗讀:
將所學習到的知識,充份運用於『適當的時機』,只要懂得構思、把握及利用,任何時間都可能成為人生的轉捩點。
有一天上課時,忽然想到「學習」的效果,就詢問全班300位同學:「各位在中學時,念過一些文化教材,知道孔子的一些語句。現在,希望有一位同學起來告訴我:『學而時習之,不亦悅乎?』是什麼意思?」
同學們臉上露出懷疑的神色,大概覺得這簡單的問題一定有詐,於是全班鴉雀無聲。經我再三鼓勵之後,一位男生站起來說:「我來代表發言!」他說:「這句話的意思是:學了以後,時常複習,不也快快樂樂的嗎?」
接著我問:「認為他的翻譯有問題的,請舉手!」全班皆無反應。我於是說:「這表示大家都贊成這樣的翻譯。但是,很抱歉,這樣的翻譯是錯的。現在請問:各位小學念書到大學,有誰是『學了以後,時常複習』而覺得快樂的?」沒有人舉手。
我繼續說:「因此,如果孔子真的這樣想,那就表示他所想的不切實際,根本違背了人們的正常經驗。但是,孔子真的這樣想嗎?事實上是我們誤會他了。他所說的是:學了以後,在『適當的時機』練習,不也覺得高與嗎?『時』是指時機,而不是指時常。」
譬如,我今天學會了孝順的道理,然後在與父母相處時的「時機」,加以練習或實踐,才可能因為深有體會而覺得愉快。推而至於學習「守信、忠誠、謙虛」等,以及學習「游泳、射箭、駕車」等,也都要在適當的「時機」去練習,才能感到快樂。「時」在古代大都作「時機」解釋,譬如孟子推崇孔子為「聖之時者」,正是因為孔子做任何事都在適當的時機,也就是我們今天所謂的,「此時該怎麼做,就怎麼做;該做什麼,就做什麼。」既能順其自然,又能合乎人生理想的要求。那麼,今天我們如何把握「時機」呢?
首先,經濟的景氣是大環境的影響,我們遇到低潮時,只有先認清趨勢,再決定因應策略。如果經過一連串的波動及衝擊,現在暫時穩住了腳跟,那麼不妨思考一點,就是:我不能改變形勢,但是可以改變自己。
增進人文知識,隨時處於最佳戰鬥位置。
改變自己,要如何著手?自己在「知、情、意」三方面,也許都有成長的空間。以「知」來說,找一本久聞其名而無暇細讀的書來看,或者打聽一下現在有什麼觀念,再充實自己的見解。許多人利用這段時間,參加各種研習會或演講會,廣泛增加自己的人文知識,結果發現與自己的生活經驗可以互相映照,從此看待周圍所發生的一切事件時,懂得細細品味其較深的意義。
再以「情」來說,不妨重新省思自己的情感世界與情緒智商。與人互動時,要自問:是否心甘情願?是否心平氣和?稍有委屈之感,就須思考原因何在:是自己多心或小心眼?還是對方不把我的感受當一回事?要調整自己的情緒,還是要進行坦誠的溝通?經過如此一番評估與自省,情感的品質將會更細膩也更深刻。這些是我們在從前忙於工作及事業時,所無法兼顧的。
至於「意」方面,則是有關自己的人格特質。自從離開學校,投入職場之後,是否想過:如何培養某些優良的品格?在職場中磨練得更懂事、更成熟、更世故時,是否同時留意到:自己在「真誠、勇敢、節制、謙虛、信用、忠實、道義」等品德修養上,有沒有什麼長進?關鍵的問題是:在遇到自己該做的事時,能否「化被動為主動」?主動的深度如何?隨著年紀與經驗的增長,自己是否準備接下一個更高的、更重要的職位?等自己成為某一部門的主管時,能否展現明確而卓越的領導風格?能否帶領同仁及部門開創一個嶄新的局面?
如果錯過現在這個「時機」,沒有積極從事自我成長,那麼,誰能保證當景氣復甦時,我們可以立即就戰鬥位置,揮出最有力的一擊?現在(任何階段的現在)就是「時機」,只看你如何構思、把握及利用,它都可能成為人生的轉捩點。
(本文作者為台灣大學哲學系教授)
感謝您閱讀直銷世紀數位版內容
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