訂閱優惠    註冊登入
全球華人直銷媒體第一品牌
直銷文摘

狀元夢落


分類 / 直銷文摘
作者 / 游乾桂
期數 / 第122期

    狀元夢落


朗讀:

狀元的殿試卷,我猜沒人見過;之前,我也不例外,無法一窺究竟,但是一張來自山東孔子老家的殿試卷,重新引起許多人的好奇,紛紛前往國父紀念館,隔著櫥窗觀賞。
這份中國留下唯一的狀元卷,我有幸見過一次;那一年與朋友千里迢迢遠赴山東青州博物館,目的就是想一睹明朝狀元郎趙苪忠子孫保留下來的老骨董,高47.6公分,全長267.9公分,分成19折,每折14.1公分;他在萬曆26年中了狀元,後因觸怒魏忠賢而辭官歸隱,算是有骨氣的文人,崇禎年間追封他為太子太保。
趙家收藏了這份殿試卷長達470多年,直到14代世孫,才在當時的青州博物館館長,比劉備三顧茅蘆多出8倍的24度造訪下,捐出了傳家寶貝,經鑑定為真跡,在1983年公諸於世,1993年我來得正是時候,巧遇了它。再早一點,可能也會與它失之交臂,因為它曾於1991年一度被人覬覦失竊,以60萬元人民幣的高價售給骨董商,經過公安日以繼夜地追尋,7日後物歸原館。
我對於「狀元」兩字近乎迷戀!但迷戀什麼?自己也說不上來,反正從小到大就被灌輸這一類迷湯,以為狀元是無上尊榮,有它就有成就、有事業、有世界,也就等於有了完美……,以致目前為止還有人以此為榮。

狀元的迷思何在?
也許是自己中不了狀元,又無法斷念,很多有關狀元的事蹟,我不免俗地喜歡湊近瞧瞧,旅行時總喜歡打探隱在街坊中的進士第,虔誠地禮敬他們的故居,以示尊敬,有時不免亂了一些笑話,卻也加速我對狀元夢的追尋,經查清朝科舉制度,終於更清楚瞭解,縣試與府試是清朝最初期的取士,合格的人才有資格參加院試,及格者稱為生員,俗稱秀才;秀才科考的3名有資格參加3年一試的鄉試,考試賦、八股、策論,及第者為舉人,舉人第一名叫做解元。
鄉試之後的隔年二月舉行會試,及第者為貢士,第一名叫會元,最後才是殿試,由皇帝親自主持,殿試多半只考策問一科,用館閣體書寫,皇帝親批第一名者為狀元。
迷戀只是潛藏於心的科舉基因在作崇,真實的世界裡,我仍不禁想問:狀元何用?
暫不談科舉,以現今每年生產的狀元來論,幾乎看不出價值何在,可悲的是,居然有人以此自喻為教育家,訴說如何培養狀元郎的魔法,似是而非的理念只有一項內裡─文憑主義,讀書是一切,那怕讀成呆瓜、精神病、機器、木頭人,或者有心無力的累人、戰死沙場的將軍也在所不辭。
人生是一條長路,被誤解成短路,甚或死路一條,真不解,什麼年代居然還有這種落伍100年的教育觀,以為讀書便有一切,與我一樣,有很多人可能很會讀書,但他們卻心虛地告訴我,他們最不會的是生活,最不懂的是生命,有學歷,便有職位,有職位便有錢,然後忙得要死,累得要命,做牛做馬,豬狗不如,個個像畜牲。
狀元彷彿什麼都像,卻又什麼都不會的怪物,人稱書呆子,頂多「寒窗苦讀數十載,一舉成名天下知」,充其量中舉當天,有個報馬卒,沿途報佳音,敲鑼打鼓返鄉面告列祖列宗,便在歷史的舞台上消失無形;科舉創立於隋文帝開皇七年,直至清光緒三十一年廢了,共經1318年,產生了868位尊貴的狀元郎,他們經奏樂鳴砲,大學士就黃案奉試卷,授禮部堂官、讀卷官、執事官、貢士行禮,殿內策試,一時之選,而其中對中國的典章制度有所貢獻的,幾乎少之又少,勉強說得上的只有王維、柳公權、文天祥、翁同龢、賀知章等人,多數過關斬將,讀書一流的人都像犬儒一般,沒什麼大作為,要他們寫下得以流傳之千古之作,別談了。
狀元一直是讀書人的春秋大夢,以為有它,就有憑據,有成就,有希望等等,彷彿魔咒般,深深烙印在知識分子的心靈;不知八股所取之士都很八股,思想反而貧瘠,在人生舞台上演出一堆踉蹌。

文人多因名而廢
狀元之所以迷人,我猜是它太像登龍術,任何人都可經由科舉一事,麻雀變鳳凰,搖身變成知書達禮的文人,氣焰遮天,王建便言:「一夕登甲科,九族光彩新」;李頻也說:「一第知何日,全家待此身」,也難怪中試者會喜過還疑夢,狂來不似儒。
可惜的是,過多的文人一夕成名後,有的成了商人,擺著文化攤子作了生意;有的成了政客,逢迎巴結、諂媚奉承,為一官半職而良知淪喪;有的更成為下流投機客,流盪貪、嗔、痴之間。
至於文化的深刻內裡,都因科舉消融殆盡,文化修為,知識分子的使命感,只是靈光一閃,不說也罷了,百無一用是書生,果真是對的,但造出那種書生的恐怕是那種吃人的文憑至上制度吧。
洪釣、王仁堪、吳魯、黃界永、劉春霖、陳冕、這些完全不熟悉的名,竟全是清代如假包換的狀元郎。而寫了《紅樓夢》的曹雪芹、寫《本草綱目》的李時珍、撰《徐霞客遊記》的徐霞客、著《西遊記》的吳承恩、以及《公車上書記》作者康有為;這些灼灼有名的作品,全是出於落第書生的作品,或者中試不第者之手,反諷地對比強烈;翻開文化的歷史文明,反而是沒有科舉取試的春秋、戰國時代,成就了光彩灼灼的老子、莊子、孔子、孟子、荀子、墨子等思想家,廢了科舉的五四前後,有了梁漱溟、王雲五、沈從文等大儒,更多思想卓越的文人躍上舞台。
狀元,當然不是完全沒用的,這樣有失公允,至少它是個話題呀。2002年秋,站在趙苪忠的狀元殿試卷前,心中百味雜陳,啊!狀元,就留下這一張吧,別再增加了。
(本文作者為心理諮商專家,現為中國健康家庭協會理事長)

感謝您閱讀直銷世紀數位版內容


標籤:  

延伸閱讀

猜你喜歡

熱門內容

突破藩籬,女性改寫職場史

服務優劣存乎第一線人員能否施展魔幻般的魅力

告別'97亞太地區年度重大新聞回顧

直銷的悲歡歲月

COMMENT 台灣產業的出路何在?

7年直銷商品總體檢

傳統企業分食直銷大餅

我們能讓直銷課堂變綠嗎?

日本彈性雇用制的新趨勢

企業家的國學熱

影音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