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求真正的卓越
分類 / 直銷文摘
作者 / 傅佩榮
期數 / 第148期
追求真正的卓越
朗讀:
那麼,如何界定『卓越』呢?
如果不假思索,就很容易認同社會上的有形成就。我們對『名利權位』的態度是正面的,正如孔子所說:「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只要以正當合法的手段取得這些成就,誰曰不宜?但是,值得思考的是:這樣就夠了嗎?這些就是人生的最高目標嗎?
比爾˙蓋茲是世界首富,幾年前報紙上刊出一篇專訪,登出一張照片,是他手中抱著三歲的女兒。他公開向媒體表示:抱著女兒,他才覺得自己是快樂的。我們不妨作個簡單的分析,就是:快樂有兩個條件,一是財富,二是有人可以關心。用哲學術語來說,財富是必要條件,而親愛的家人則是充分條件。問題在於:有多少錢才算財富?如果欲望太高,很可能一輩子都汲汲營營;或者等到達成目標時,年紀大了、身體垮了,家人不再親密了,然後終究還是無法快樂的。以下試著分析卓越的三點特色。
首先,《湖濱散記》的作者梭羅,主張我們應該學習印地安人的和諧觀念。以印地安人中的納瓦荷人為例,他們認為宇宙就像一座城市,形成一個身體與一個靈魂,人類在其中應該和睦相處,培養健康與美感,並且增益智慧。譬如,遇到天災人禍的重大事件時,他們不只要問:「發生什麼事?」「這是誰幹的事?」他們還要進一步詢問:「誰受到傷害?」「要怎樣撫平傷痛?」換言之,在追究原因時也須注意後果,否則因果相續的彌天大網,將永遠威脅社會的和諧。顯然可見,這種和諧不是表面的或靜態的。
因此,接著要強調『動態的均衡』。我們知道『太陽底下沒有新鮮事』,同時也明白『每天都是新的一天』,因此要特別從『自覺』的角度來問自己,是否每天都有一些改變?人到中年最怕『重複而乏味』這五個字,但是這種情況難道不是自己造成的嗎?因此要設定目標,勇於接受挑戰,所謂『以今日之我與昨日之我戰』,其實是所有成功人物的真實寫照。今日世界變遷迅速,沒有人可以『以不變應萬變』,既然如此,何不『縱身於變化之流』,並且清醒地把握自己的方法,隨時保持一種動態的均衡呢?譬如每天去健身房運動一小時,將可維持旺盛的體力;那麼每天是否也需要閱讀半小時、聆聽音樂半小時,加上用心與家人相處半小時呢?每天的一小步,長期下來就會遙遙領先了。朋友去五台山觀光,看到一千多個台階就放棄了上山的念頭,這時看到一位挑夫從山上下來,就詢問他:「怎麼能走這麼多台階?」挑夫說:「每次走一格,一直走就走完了。」重點在於『一直走』,所要領先的不是別人而是自己。只有不斷成長的生命,才是真實的。
在和諧與均衡之外,『卓越』的第三個特色自然是提昇了。登山時,沒有人不知道應該以山頂為目標;但是,在人生的漫漫長途中,目標何在?人本主義心理學家馬斯洛認為,健康而正常的心理應該以優秀的人物為學習的典範。他口中的優秀人物,是指品德完美、充滿愛心的聖賢,而即能以個人生命為社會大眾作出貢獻的人物。簡單說來,就是能夠走出個人小我的世界,進而融入大我之中,對人群及對自然界皆能有所助益的人,以山頂為標的,並不表示要一步登天,而是要確定方向,然後『一直往上走』。同樣的,以優秀人物為標的,也不表示要立即變得那麼不凡,而是要以他們為楷模,鼓勵自己『有為者,亦若是』。
真正的卓越不能僅僅局限於世間具體的成就,還應該涵蓋人的心靈方面的潛能。關於這種潛能,宋儒陸象山說:「人本與天地一般大,只是人自小之爾。」這種恢宏的氣魄是我們追求卓越時的首要考量。
感謝您閱讀直銷世紀數位版內容
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