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用的座右銘
分類 / 直銷文摘
作者 / 傅佩榮
期數 / 第153期
有用的座右銘
朗讀:
傅佩榮
笛卡兒說過「我思故我在」,目的是想找到真正可靠的存在,再由之建立人類的知識。世間萬物的存在無不處於變化中,因此難免讓人懷疑,但是,誰能懷疑一個「正在懷疑」的自己呢?
懷疑是思想的作用之一,所以它可以宣稱「我思故我在」。
笛卡兒在哲學上的貢獻如何,暫且不論,我們比較想要知道的是他在生活上有些什麼守則。
他說:「不去欲求自己能力範圍之外的東西。」這是他的座右銘。這句話聽起來有些消極,好像主張認命安分,不要勉強突破現狀或追求自我超越。事實上未必如此。
身為西方人,談起人生問題,首先忘不了的,是希臘戴爾菲神殿上的一句銘文:「認識你自己。」我們也應該從這個角度去理解笛卡兒。所謂「認識自己」,就是要明白自己的性向、志趣、能力與限制。性向是與生俱有的,只要參考星座就知道怎麼回事。志趣是年輕時獲得的啟發,譬如閱讀大人物的傳記,透過老師或長輩的開導,同學或朋友的互相激勵,都是個人志趣的由來。
段標:降低目標或是提昇能力
那麼,能力呢?常有學生問我:在無法達成目標時,應該怎麼辦?答案是:只有兩條路可走,一是降低目標,二是提升能力。換言之,能力有提升的空間。譬如,我在美國求學時,按照博士班的規定,必須通過法文與德文的測驗,後來到了撰寫論文的階段,又被要求學習日文。我的做法很簡單,就是利用每一個暑假,在三個月之內,每天十二小時認真學習,然後順利通過每一道關卡。
由此可見,能力是訓練出來的。年輕時,正是接受訓練與磨鍊的大好機會。因此,如果一個人不論年紀多大,一直在學習之中,那麼他的能力也就繼續在成長。能力可以成長,表示能力始終有其限制,成長即是不斷突破舊的限制,並且面對新的限制。所以,人在了解自己的能力時,也須同時知道自己的限制。
因此,笛卡兒不去欲求能力範圍之外的目標,並不表示他有消極傾向,而是顯示了他對自己有清楚的認知。這種認知來自經常的反省與當下的覺悟。人到中年之後,學習的動力與機會減少,「能力」只能靠有限的經驗來琢磨,因此「限制」也日益明顯。此時,試問你要「欲求」什麼?你知道能力範圍之外的東西,再怎麼美好,也像是天邊的彩虹,遙不可及,那麼何必白費力氣呢?
段標:積極爭取或是珍惜所有
換個角度思考,情況將大不相同。人生的樂趣有二:一是取得你所要的,譬如學生考上理想的學校,或者成人經營企業十分順利。二是享受你所有的,對自己已經擁有的一切好好珍惜。人在年輕時,比較容易欣賞孔子的作風,就是「知其不可而為之」,鼓起勇氣向「不可能」挑戰。到了中年以後,難免要向莊子看齊,就是「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意思是:知道事情無可奈何,就坦然接受為自己的命運。
在笛卡兒之後,繼之而起的哲學家是史賓諾莎,他是猶太人,但是因為哲學立場違背宗教教義而被逐出猶太人社群。他的哲學十分精深,不過生活態度卻平易近人。他說:「不要哭,不要笑,要理解。」哭與笑是情緒表現,使人處於動盪之中,受外界影響而身不由己。譬如,我聽到別人的恭維就開懷大笑,那麼聽到別人的批評又該怎麼回應呢?要哭泣還是要生氣?與其如此,不如使用理性,清楚了解自己,然後採取「得之我幸,不得我命」的態度,看淡外界的風風雨雨,堅定地做好自己「能夠做、應該做、願意做」的事。
通常所謂的「座右銘」,是指自己做不到的事,所以要寫下來提醒自己每天反省。雖不能至,心嚮往之,長期下來,總會有些成效的。我們在自我修練的過程中,也需要借助於座右銘的幫助,以期許自己繼續成長。
感謝您閱讀直銷世紀數位版內容
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