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作的藝術
分類 / 直銷文摘
作者 / 傅佩榮
期數 / 第158期
合作的藝術
朗讀:
在準備演講的那個星期,我正好在為一本翻譯的書寫序。這本書的作者是英國劍橋大學人類學教授,他為了回答喜歡發問的孫女,就寫了三十封信,後來集結成書,贏得廣大的迴響。現在我只就「人群合作所形成的團體」這方面的題材,稍加發揮這位學者的見解。
艾倫.麥克法蘭教授在《寫給莉莉的信》中,告訴小孫女有關「國家」的事。他首先強調世界各國早已形成「地球村」的現象。譬如,一個美國人早晨醒來,他的床上有近東的圖案,他掀開被子,被子的面料是印度產的棉,他用高盧古國的肥皂洗臉。他向窗外瞥一眼,窗戶上的玻璃源自埃及;他發現正在下雨,就穿上中美印度安人發明的橡膠雨鞋,帶上東南亞生產的雨傘。
今天我們所使用的物件,人群相處的方式,甚至腦中的觀念,也都不乏「地球村」的縮影。既然如此,同一個國家裏的人不是更容易團結共處嗎?
作者說得好,他提醒人們:「創建國家的策略在於遺忘的藝術,也就是說,忘記那些把我們分開的東西,只把注意力集中在讓我們統一的事物上。」以我們自身的處境來說,台灣有所謂的四大族群,如果斤斤計較於彼此的差異,經常在選舉時訴諸各自族群的情感,甚至在施政時(包括考試任用與晉升機會),也刻意強調彼此的不同,那麼這樣的國家怎能化解內耗或內鬥的困局?
但是,光靠喪失記憶是不夠的,另外還須積極建構共同的環境。譬如,在保存傳統節慶的習俗與禮儀之外,還可以設計新的生活模式,讓人們自然而然願意認同。譬如,作者認為,這個時代如果有「新信仰」的話,那麼英國人一定選擇足球。這種以運動做為全民凝聚心力的標竿,似乎日益普遍。英國人遇到足球賽,就失去日常理性,有如信徒維護自己的信仰一般,可以拋頭顱、撒熱血。我們是否一定要靠某種運動呢?這仍是見仁見智,值得深入探討的問題。換個角度來說,許多父母支持孩子參加「讀經運動」,希望能從傳統文化的精華在當代重啟生機,進而建 構「溫故而知新」的新傳統。這個方法是否有效,或許有待評估,但是至少能使孩子及早學習一套價值觀,而不至於受到價值漂泊的後現代社會的盲目驅使。
現在,焦點轉向一家公司。我們首先要說明的是:任何人群聚集之處,都需要一套相處的原則。依儒家之說,這種原則可以概括為以下三點,亦即,與任何人來往時,你必須考量:一、內心感受是否真誠?二、對方期許有無溝通?三、社會規範如何遵守?這三點之中,最容易做到的是最後一項,就是讓公司的同仁清楚明白公司的「遊戲規則」,包括公司禮儀、業績考核、升遷管道、退休待遇…等等。平日上班時,大家則依規矩交往。
規矩是一個大的框架,然後人與人之間的日久生情,很快就會需要考慮「真誠」與「期待」這兩點,並形成活潑生動的交往模式。公司的生命力在此,同仁的向心力也在此。這兩點(尤其是真誠相待)也將塑造一家公司的特殊「文化」,使公司成為同仁在家庭與社會之間的中介站,成為同仁因應人生重大挑戰的有力支柱。能做到這一點,不論是就公司或合併的公司都很容易步上正軌,很快就進入良性循環的週期之中。
全世界有六十億人,大家共同擁有一個地球。同一個國家的人要團結尚且有些方法可用,何況是同一家公司呢?關鍵在於我們是否理解正確的觀念,並且認真去執行。在這一類問題上,傳統的儒家思想常有讓人驚訝的見解,值得我們多加了解。
感謝您閱讀直銷世紀數位版內容
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