訂作孩子的自尊心
分類 / 直銷文摘
作者 / 游乾桂
期數 / 第110期
訂作孩子的自尊心
朗讀:
內文: 每個人都想成功。什麼是成功?人人解釋不一。
出人頭地、光宗耀祖是一種成功的模式;明星、作家,是另一種成功的分法;演活自己,又是另一種成功者。
心理學家對成功的說法比較與眾不同,他們從研究中發現,智慧高超,學校表現優秀的孩子,未來成功的機會只有10%以下,更多在學校表現不理想的孩子,反而成了成功者。
這令人好奇的想到成功的條件?我的意思是說,如果成功是有條件的,它的元素是什麼?實驗給了我們具體的答案,幾乎所有的成功者都具備了以下的條件:一是毅力、二是創意、三是興趣、四是體力、五是快樂的特質,還有一項少為人知的特色,便是自尊與自信。
自尊儼然成為成功的護身符,這項調查絕對令人好奇,很想明白自尊的原貌。
自尊決定命運
心理學家般登說:「自尊是命運!」自尊代表一種自我評價,意思是說,人對自己的觀點;以為自己很笨的人,活得畏畏縮縮,覺得自己蠻不錯的人,活得意氣風發。
怪不得有人說,自尊是意識的免疫系統,有了它,即使挫折、風風雨雨,也能屢敗屢戰,昂首闊步。自尊是命運,它的影響顯然是巨大的。
至少研究得知:高自尊的人,比較理性、獨立、應變能力佳,願意承認錯誤,有愛心等等;低自尊的人,通常不切實際、頑固、自大、有恐懼感、敵視他人等等。
高自尊的人,往往懂得苦中作樂,於是即使面對很深的挫敗,他也能鋒迴路轉,絕處逢生;低自尊的人則不然,他們很容易一蹶不振,像隻迷路羔羊般,四處流浪,或者像無舵的舟,茫然飄泊。
你也許聽過這樣的話:「不愛自己的人,無法愛別人。」它的意思便是─不接受自己的人,缺乏安全感、出現敵意、喜歡掌控一切,這樣的人離成功便愈來愈遠。
自尊是一種自我實現
很少人知道,自尊會帶來一連串的自我實現,讓美夢成真。所以教育心理學家保羅.多倫多說:「自我信念是成功的一種預言。」
自尊是什麼?簡單的說,自尊的建立便是一種明白自己好在那裡的歷程。
有位傑出的廣告大師,求學階段被老師喻為程度欠佳,但是他的父母卻不這麼認為,媽媽說:「他很有鬼才!」媽媽對了,他的鬼才也許並未發揮在學業成績上,但成了廣告教父。
科學怪傑愛迪生也是如此,通科不及格的他,讓老師愈教愈氣,索幸送還給他父母,並且說:「笨蛋還給你們!」媽媽很不服的說:「他才不笨呀,他是過度聰明。」媽媽的慧識,識出了發明界的英雄。
這些家人都送給孩子一種叫做自尊的東西,讓孩子覺得自己還行,並非完全不行。
你的眼光決定孩子的個性
並非每個人都明白自尊的重要性,甚至懂得幫孩子訂作自尊,我們見到的傳統中國人,多半還是個毀滅自尊者。
比方說,我們常說:「這是我們家的小犬,很笨,請多多指導」,便是一句毀滅自尊的話,以至於如「你有沒有把腦袋帶上?」;「我怎麼那麼倒楣呀,生你這種驢子」;「再學不會,就去撞牆」等等,都會強烈謀殺孩子的自尊,讓自信不見了。
建立自尊的好方法,便是從此以後別再看見孩子的缺點;人都有優點與缺點,心理學家發現,優點永遠超過八成,缺點頂多一二成,我們卻好的不挑,專挑壞的。
比馬龍定律這麼說,你用什麼樣的眼光看小孩,孩子便是什麼樣的人;你說他好,他便好,你說他壞,他便壞,我猜你一定忘了,孩子是你生的,除非你承認自己品管不佳,否則不該認為自己會生笨小孩呀,你製作不精良,怪誰呢?
我建議父母,開始學習「發現優點」這門功課,準備一個盒子,上頭寫著優點寶盒,再備妥一支筆一張紙,每天觀察孩子的行為,找出一項優點寫下來,放進優點寶盒裡,一個月後找一天風和日麗的日子,與家人一起分享這一個月來的孩子優點。
請相信,當你說他很棒、很有愛心、很會幫忙做事時,他會很開心的,開心便是自尊的源頭。
有人擔心,太多鼓勵會不會把孩子寵壞了?除非你相信,有人說你是個蠢男人時,你還會很高興的謝謝他,否則就不該以為讚美會寵壞。
不過,你該注意的是,真正的鼓勵是,言必由衷,不是信口開河。孩子必須確切做了一件有意思的事才能讚美,比方說,孩子幫你拖地,你便可以說:「我還以為天使來過了咧,把家弄得這麼美。」
我常這麼說,所以我的孩子迷上整理家務,我猜他一定真以為自己是天使哩。
你該有個「好話題庫」,把一些好話收集起來,常常用在孩子身上,讓他如沐春風。比如說:「我以你為榮」、「你真行」、「棒透了」。
你怎麼辦到的?學會接納。別忘皮亞傑的名言,孩子的名字就叫小孩,意思是說,孩子不可能一下子便表現良好的,你必須包容他的錯,原諒他的耍賴,寬恕他的不名究裡,讓他一步一腳的變成大人。
愈懂得接納孩子過錯的家庭,孩子愈有自尊。
同理心;所謂同理心便是站在孩子的立場思考,大人太習慣用成人的觀點看事情了,以至於在他們眼中,孩子變得一無是處,你必須改變這種想法,認同他的幼稚、童心,孩子氣等等。
比如說孩子數學考差,你不該說真笨,而是說:「數學實在太難了。」這便
是同理心。
研究指出,如果孩子覺得父母認同他,他會感到安全、被愛、自己是優秀的、有歸屬感等等。
尊重別人不該有尺度,因為誰不願被尊重,我倒覺得該學習中國人的惜緣觀點,相信孩子與我們特別有緣,才成為我們的小孩,而且緣分只有12年;12歲以前的孩子是父母,13至18歲的青春期是朋友的,再來是愛人,結婚後成了配偶的。
我謹記這種方法,所以懂得隨緣、惜緣,給他一個高自尊的成長環境。
(本文作者為心理諮商專家,現為中國健康家庭協會理事長)
感謝您閱讀直銷世紀數位版內容
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