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命運的態度
分類 / 直銷文摘
作者 / 傅佩榮
期數 / 第118期
面對命運的態度
朗讀:
俗話說:「窮算命,富燒香」,命運也許冥冥中早有主宰,但你一生快樂與否,卻是由你自己決定的,所以「知命」不等於「認命」。
有生之物,皆有其命。命就是特定的遭遇,包括先天的條件與後天的發展。命是可以預知的,稱為算命。
有一次,我搭乘計程車,告訴司機我要去台灣大學,他聽了立刻問我是不是台大教授,我說是的。接著,我怕他像某些我所遇過的司機那樣,趁機教訓我們教授沒有盡到教育學生的責任,我就立即反問他說:「你是客家人嗎?」他回答:「你怎麼知道?」我說我唸小學時,同學大都是客家人,所以一聽口音就知道了。
建立正確人生觀
這位司機顯得很開心,就調整後視鏡,從後視鏡看看我,然後開始為我算起命來。我靜靜坐著,不敢發出聲音,怕會給他什麼暗示。10分鐘的車程,他竟然說出我的性格弱點,前半生的大致遭遇,以及今後應該留意的事項。車到台大校門口時,我不願意就此下車,就對他說:「你再為我算一個問題,我才要下車。」他說:「好吧,」我於是說:「請你算一算,我快樂嗎?」他楞了一下,然後說:「很抱歉,這個問題我算不出來!」聽他說了算不出來,我這才心甘情願地下車。
我所提的問題,關於一個人是否快樂,確實是算不出來的。擁有名利權位的人「不一定」快樂,而一無所有的人也「未必」不快樂。下車之後,我想起一句西方的名言:「一個人有什麼樣的觀念,就會有什麼樣的行為;有什麼樣的行為,就會有什麼樣的習慣;有什麼樣的習慣,就會有什麼樣的性格;有什麼樣的性格,就會有什麼樣的命運。」把握了「觀念、行為、習慣、性格、命運」之間的連鎖關係,然後一個人希望自己命好,過得快樂些,上上之策自然是:建立正確的人生觀念。
因此,所謂「知命」要從「了解自己」開始,認清自己的現狀以及自己設定的目標,然後想辦法達成目標。20多年前,我在美國耶魯大學唸書,第一個星期裡面,我就認清了主客觀的條件以及嚴峻的挑戰。於是,我擬定了求學計劃,每日讀書12個小時以上。我確實很用功,以致宿舍裡的同學常問我:「什麼時候會崩潰?」年輕時所下的功夫,對自己的改造力量特別大。
我們談「命」的時候,常常是「事後才有先見之明」;但是,只要主觀的觀念清楚,知道自己所要追求的是什麼,配合堅定的意志,勇敢地創造有利的形勢,那麼,不管最後得到的結果是什麼,我們已經在改造自己的命了,我們已經在奮鬥的過程中,體認到成長的喜悅了。
改變觀念與態度
因此,「知命」所引發的行動,才是決定人生成敗與苦樂的關鍵,這樣的行動,稱為「掌運」。「運」是會流轉的,就是我們常說的得意與失意。譬如,這幾年經濟不景氣,大環境不好,個人連帶受到影響。那麼,如何掌運呢?簡單說來,得意時好好珍惜及品味,失意時努力學習與充實。人生的得失,應該以自己為主體,而不必處處與別人比較。
以自己為主體,就須從事生涯規劃,考慮一生之中所有可能發展的潛能。譬如,人有「身、心、靈」三個層次,其中,「心」是樞紐,總是在選擇方向,那麼試問:我們能夠只顧開發身與心這兩方面的潛能,而長期忽略「靈性」上的需求嗎?靈性的作用,在於使人超越對命與運的執著,也就是:不必以一般人所說的「好命」為人生目標,而可以看得更深更遠。
由此知道:命無所謂好壞,要看自己「如何」面對與承受;運既然是流轉的,就要靠自己的修養來化凶為吉,把失意當成得意。因為,歸根究柢,客觀上發生了什麼事,以及主觀上的感受如何,這兩者是不同的。
我從年輕時,就學會了一個觀念,它直到現在還是我的座右銘之一,就是:「即使我無法改變命運,我也可以改變我對命運的態度。」自己的觀念與態度,才是決定人生快樂的關鍵。知命與掌運的目的,不就是為了活得快樂嗎?
(本文作者為台灣大學哲學系教授)
感謝您閱讀直銷世紀數位版內容
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