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理的產品價格為永續經營要件
分類 / 直銷學術
作者 / 蔡行道
期數 / 第11期
合理的產品價格為永續經營要件
朗讀:
凡是經營直銷的業者,或是參加直銷已有一段時間的直銷商,應該都知道目前國內規範所謂「老鼠會」,也就是非法直銷的法律規定──公平交易法第二十三條:「直銷,其參加人如取得佣金、獎金或其他經濟利益,主要係基於介紹他人加入,而非基於其所推廣或銷售商品或勞務之合理市價者,不得為之。直銷之管理辦法,由中央主管機關定之。」
商品是否合理 端賴自行研判
公平會為宣導直銷,在全省各地刊登車體外廣告,並刊出了公平會的服務(檢舉)專線電話,當這項宣導廣告在全省各大都市公車車體同時刊出時,公平會一時間接到許多民眾的詢問或是申訴,可見該項廣泛宣導的廣告,確實發揮了功效,今後仍有加強的必要。但是對於有些民眾質疑某某公司產品的價格是否合理的問題,其實公平會是很難代為答覆的。
產品價格合理與否,牽涉到非常主觀的感覺,相同的一樣產品,甲消費者認為價格太昂貴,乙消費者卻可能認為很合理,原因是那產品正是合於乙消費者的需求,那麼這個價格到底合不合理呢?是否有很多消費者無法接受就是不合理呢?
如果從經濟學的角度來看,市場的價格是由當時的供給量與需求量所決定,供給如果不變,需求增加價格就隨之上漲,反之價格就下跌;相對的如果需求不變,供給增加價格就隨之下跌,反之價格就上漲。由供給與需求所決定的成交價格,就是當時的「均衡價格」,在經濟學中並無所謂的「合理價格」。一種商品每人可能有其心目中不同的合理價格,所以對於直銷公司的商品價格是否合理,只有由參加人或消費者明智的研判了。
百分之十五參加人 認為價格不合理
公平會在今年四、五月間,曾針對國內直銷事業的參加人抽樣進行經營概況調查,問卷中有一道題,問參加人對於所加入的直銷公司,所販賣的產品或勞務的價格覺得合理或不合理。調查的結果竟然有近百分之十五的參加人選答「不合理」。其中專職在從事直銷的參加人,認為產品價格不合理的比例不到百分之五,但是兼職從事者,則有百分之十七認為定價不合理。
如果從接受調查的參加人教育程度分類來看,在專職從事直銷者方面,學歷在高中畢業以下者,只有百分之四的人認為產品定價不合理,而學歷在大學畢業以及研究所以上的參加人,則沒有一個人認為產品定價不合理。這顯示專職在從事直銷的人,都是經過一段期間的深思熟慮,或是經過嚴格的比較分析,所以對產品的價格大多認為是合理的,對於這樣的調查結果自然是可以理解的。
在兼職從事直銷的人當中,認為產品定價不合理的比例,以教育程度來分類的話,依序是國小以下百分之十一,國(初)中的有百分之十七,高中(職)的有百分之十四,專科百分之十九,大學百分之二十三,研究所及以上則有高達百分之二十六的比例,從這些統計數字,可以明顯看出,教育程度愈高的兼職參加人,認為產品定價不合理的比例也愈高。
對於這樣的調查結果,實在是值得經營直銷的業者有所警惕與深思,如果連公司的參加人都覺得該公司產品的價格不合理的話,那麼如何要求他們繼續愛用公司產品,甚至再去推廣,公司又如何能永續經營呢?
許多直銷公司強調的不正是可以讓它的參加人買到較便宜的商品嗎?而且這點通常也有很強的說服力,因為在傳統的行銷管道中,製造商把商品賣到消費者手中,至少要經過中間的批發商與零售商,批發商通常要收取倉儲費、運輸費、服務費等,到了零售商所收取費用比例可能最高,其中包括店面租金、上架費、人力維持費等等,另外還有廣告費用,這些中間費用最後都是轉嫁到消費者身上。在直銷的理論中,從事直銷的直銷商就是取代了傳統行銷的中間商人,可以直接由製造業者銷售產品到消費者,而完成商品的流通。根據推估,同樣的商品經由直銷方式,消費者所支付的價格,應該可以比由傳統行銷購買的價格便宜大約百分之十五左右。
「合理市價」難認定 公平會提供依據供參考
就是因為「合理市價」難有一個認定的標準,所以公平會為了使此類案件在行政處理上有一個原則可循,同時也可以提供消費大眾做為判斷的參考,所以曾經在第十九次委員會議時,對「合理市價」提出了一個認定的依據,在此列出供讀者參考:
一、市場有同類競爭商品或勞務:
此時欲認定是否係「合理市價」時,國內外市場相同或同類產品或勞務之售價、品質應是最主要之參考依據,此外,直銷事業之獲利率,與以非直銷方式行銷相同或同類產品行業獲利率之比較,亦可供參考,其他考慮因素尚包括成本、特別技術及服務水準等。
二、市場無同類競爭商品或勞務:
此時因無同類商品或勞務可資比較,認定「合理市價」較為困難,不過只要直銷事業訂有符合直銷管理辦法退貨之規定,並確實依法執行,則其所推廣或銷售商品或勞務之價格,基本上應可視為「合理市價」。
感謝您閱讀直銷世紀數位版內容
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