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誠是第一準則
分類 / 直銷文摘
作者 / 傅佩榮
期數 / 第143期
真誠是第一準則
朗讀:
古書裡面所提供的答案很簡單,譬如<中庸>說:「誠之者,人之道。」人生應該走的正途就在於『誠之』二字。以白話來說,『誠之』就是要求自己真誠。這是什麼意思呢?原來古人早已發現:宇宙萬物之中,只有人類是『可能』不真誠的。試問:狗會模仿貓叫嗎?連鴨子也不會偽裝成雞!但是,身為萬物之靈的人,卻可以用他的聰明才智去扮演、去偽裝、去欺騙,但是當他如此不真誠時,他的生命內部會出現分裂,而後遺症除了不快樂、心虛之外,還可能陷入精神官能症的困境中。
明白這個道理之後,我就選擇了『任真』做為我的座右銘。所謂『任真』是指讓自己活得真誠。但是,我很快就察覺了真誠的兩個缺點:一是真誠的人很容易傷害別人;二是真誠的人很容易受傷害。
譬如,我自認為真誠,於是心直口快、得理不饒人,甚至真相未明就自以為是,說出一些尖酸刻薄的話。朋友之中就有『刀子口、豆腐心』的,雖然大家都欣賞他的真誠,但是很少人願意與他來往。其次,我以真誠待人,任何事都沒有防備,自以為坦然無比而事實上是給了別人利用的機會。西諺有云:「第一次受騙是別人壞,第二次受騙是自己笨。」由於真誠而屢次上當,豈不是應該自己反省改善嗎?
換言之,要求自己真誠固然沒錯,但也須了解人情世故。在孔子看來,這就牽涉到『學習』了。他說:「好仁不好學,其蔽也愚。」喜歡行善做好事,卻不喜歡學習判斷真偽,那麼後遺症就是顯得愚昧。譬如,我以前看到路邊的乞丐就會覺得不忍心,總是掏出零錢給他;後來我才發現這些乞丐是有專人專車接送的,並不是真的無人照顧。並且,當前的社會福利政策也有一定的辦法來補貼他們的生活。既然如此,我就沒有必要浪費愛心了。
耶穌派遣他的門徒出去傳教時,提醒他們:「要像鴿子一樣純潔,並且像蛇一樣機警。」他的意思是:要像鴿子一般,與人真誠相待;但是人的社會太複雜了,所以又須學習蛇的機警反應,以免讓自己身陷危局,甚至淪於無謂的犧牲。
在爾虞我詐的社會中,真誠的人顯然是比較容易受委屈的。這時不妨聽聽蘇格拉底的建議。他說:「在加害者與受害者之間,我寧可選擇受害者的角色。」加害者是為惡的人,受害者是受苦的人;為惡的人表面上好像佔了便宜,但內心卻因為偏離正途而出現陰影,亦即他越來越不像一個『人』了,長期看來,他才是真正的受害者。反之,受害者表面上受了苦,但是他的內心依然完美;並且,如果他把握這種機會修養品德,正好可以在逆境中激發潛能,顯示日益高尚的人格。
因此,蘇格拉底的意思是:寧可因為真誠而受些委屈,也不願為了逃避吃虧而變得不真誠。一旦養成不真誠的習慣,無異於偏離了人生正途,那麼外表上的成就與風光,絲毫無法彌補內心的空洞與落寞。孔子說:「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倖而免。」意思是:人能夠生存在世間,是由於真誠而正直;如果既不真誠又不正直而能活著,那是靠著僥倖而免於災難的。
我大約花了十年的時間,才能明白並且實踐上述觀念,那麼效果如何?至少在我真誠待人時,會自覺內心的快樂。外在的成敗得失在我們過了中年之後,對我們的影響越來越少;但是內心的平靜與安詳,則是喜悅的源頭活水。我們無法改變社會與人群,但是絕對有能力調整自己的心態與行為,由此保障自己的愉悅生活。
感謝您閱讀直銷世紀數位版內容
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