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世界公民的教育觀
分類 / 直銷文摘
作者 / 余素珠
期數 / 第131期
一個世界公民的教育觀
朗讀:
余素珠
曾經是台灣企業競爭力教父,已屆退休年齡的石滋宜,雖然已卸下這個重任,卻始終精力充沛,不停地在世界各國來回穿梭,這一回,他覺得要提升競爭力,就要從「小」做起;建立一個培育學齡前嬰幼兒健全人格的學校,是他現階段最熱衷的事。
嬰幼兒時期是教育的基礎階段
曾經接近政治權力核心,對於政治,現在,石滋宜大聲地說,「沒興趣」,對於台灣現況,他有一些失望,但談起嬰幼兒教育,他隨即展現一股熱情,只是,若將他的教育理念對照台灣的教改、甚至是現存世界各地的教育體制,他又收斂起笑臉,連斥荒謬。
他說,教育要從根本做起,也就是在人腦最初運作的階段,即在嬰兒時期。由於在這個時期嬰兒的大腦所接收的任何事物,都關係到他成年後的思維與人格養成;石滋宜舉一項研究結果說明,新生兒的大腦像是全新的東西,任何的事物,即使是一丁點兒的聲音,都會在嬰兒的腦海裡留下記錄,並對他日後的人格形成造成影響。
他嚴厲批評所謂的英語「教育」,他認為語言應該是用「學習」的,因為「教」是教不會的,唯有提供學習的環境,也就是「聽」的環境,才能訓練兒童能自然地說出母語之外的語言。
教育的目的在培養大格局的人
提到0-6歲的嬰幼兒教育,他提出在這個階段的三大教育目的,包括︰第一,要培養有大格局的人格,而所謂大格局的人格,是指高EQ、有同理心、有正確的價值觀;第二,「learning how to learn」,學習正確的學習方法;第三,「enjoy life」,培養享受人生的觀念。
他說,台灣的「通才」教育,常是把人愈教愈笨。假設有個學生的英文成績很好,但數學的成績極差,這時,父母或師長可能會選擇加強他的數學,讓他能「均衡」發展,而石滋宜卻認為這樣的方式是錯的。
因為英文的成績好,表示他有語文方面的天賦,應該順勢發展,讓他原本不錯的表現能更突出,甚至是成為全台第一、世界第一;反之,若強迫他學習不喜歡的數學,不只不能讓他更上層樓,甚至會因挫折而對學習產生困惑、變成平庸的人,而這其中的關鍵就在於每個人都應該以他的「核心專長」為發展目標。
一般人學習常是抱持「know how」(知道怎麼做),石滋宜卻不這麼認為,他說,「know why」(知道為什麼要這樣做)遠比「know how」重要,尤其是教養小孩,對於錯誤,不是一味地制止,而是應該告訴他不能這樣做的原因;因為,「know why」會變成智慧,而「know how」只是一種技能的複製。
選擇北京試驗人格養成計畫
培養成年人的人文素養、改進現階段台灣教育的弊病,在石滋宜眼裡,都不足以改善台灣的亂象;而跳脫這樣的思維,他發現要培養一個完整人格的人,嬰幼兒時期其實是最重要的階段;他選定北京,因為北京的地廣人稠,即使是萬中選一的特優生也得之較易,而這有助於他的計畫,他要在那裡成立一個嬰幼兒學校,試驗他的人格養成計畫。
而這樣的計劃課程,除了是針對嬰幼兒,也在教育嬰幼兒的父母,讓這些成年人能重新認知教育的真正意義,也讓學員在離開學校、回歸家庭時,不會造成學習上的觀念衝突,幫助學習的效果能完整展現。
對於人格養成教育,石滋宜並不是近年才開始關注,而是長期已致力研究。1995年,馬來西亞總理馬哈迪設定在2020年時要將馬來西亞提升為先進國家,於是決定從教育紮根,推出「Vision 2020」計劃,在全球選出的十位教育專家中,石滋宜是其中一個。
將最精華的人生階段貢獻給台灣
對於時事批評、理想熱情的抒發,石滋宜說得鏗鏘有力,問起這些年來他如何觀看自己的成績,他一貫嚴厲的口吻,說:「都不滿意」,唯獨談到在日本攻讀博士期間,參與新幹線車軸改良工程時,他的驕傲全寫在臉上;而這些嚴肅,在談起一雙兒女時,他臉上的肌理線條霎時又轉為柔順。
台灣南投人,1962年台北工專畢業後,赴日取得東京大學工學博士,為了讓子女將來能有一個良好的受教育環境,1972年移居加拿大。
原本以為會在加拿大常居,但在台灣經濟即將起飛的那個年代,對於人才的需求可說極為迫切,石滋宜也數度受邀返國服務,曾經因家人無法一同返台而一度猶豫,但在台灣科技教父李國鼎、前經濟部部長趙耀東等人的精神感召下,1982年返國擔任經濟部自動化服務團團長,將所學貢獻給曾經孕育他的這片土地。
在自動化服務團與中國生產力中心合併之後,石滋宜出任總經理,致力於提升台灣產業競爭力,十四年任期間,為台灣培育人才超過五十萬人次、輔導廠商近四千家,享有「台灣自動化之父」的美譽。
移居加拿大,為的是子女教育的考量,返台時,他沒有將妻子及一雙子女帶在身邊,而是選擇一個人回台灣「拼經濟」,他將最精華的人生貢獻給台灣,獨飲與家人聚少離多的落寞,一轉眼二十幾年,子女已然長成,而雖沒有慈父常日相伴,他的一雙子女依舊深受父教,不曾讓他憂心。
以一雙兒女為傲
說起女兒,石滋宜尤其憐惜,隨手拿起桌上一冊女兒送給他當生日禮物的照片畫冊,其中盡是女兒書寫給父親的親密言語,女兒以父親為榮,父親也對女兒感到驕傲,只是,錯過了曾經該有的天倫之樂,就再也追不回來。
問石滋宜,是否考慮在退休之齡與家人再聚在一起,他搖搖頭,緩緩地說,「不可能了」,子女長成,要各自成家,這樣的可能,已不在,這對於一個父親,是不捨。
堅毅剛正的風格,曾經為台灣的前途,「拋妻別子」隻身回到台灣,帶領台灣產業衝鋒陷陣,但時空移轉,當年的情懷不再,他卻找到一個更需要他投身的領域,貢獻他的智慧與經驗。
出生台灣、留學日本、移民加拿大,在馬來西亞得到極高的推崇、在北京找到試驗人格教育的環境、在世界各地遊走,父母長居日本、妻子與子女在加拿大、胞妹在西班牙,石滋宜將自己定位為「世界公民」,不受領土疆域的侷限,他的胸懷及思路無限奔放,當再找到一個發揮的舞台,他又是全力以赴。
感謝您閱讀直銷世紀數位版內容
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