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調整時代來臨!
分類 / 直銷文摘
作者 / 詹偉雄
期數 / 第104期
大調整時代來臨!
朗讀:
由「供給過剩」帶來的經濟衰退,是我們不熟悉的新鮮事,應付起來,困難與痛苦之大,遠超過我們的想像。猶記去年,我們還在討論這波衰退是軟著陸,還是硬著陸,在6月大熱天中驀然回首:何只是硬著陸,根本已是「墜機」式的探底。
近半世紀以來,我們一直擔心「供給不足」的通貨膨脹衰退,深怕淹腳目的資金,捅高了物價,導致人們買不起東西,緊縮需求,帶來衰退。像26年前的石油危機,台灣家家戶戶囤積衛生紙、沙拉油與輔幣,害得我們要買郵票,來付上學的公車票。但「供給不足」的通貨膨脹怪獸,始終沒來,來的是「供給過剩」
的通貨緊縮精靈。
儘管害怕,但終須調適,因為它是數位時代的副作用。工業時代,產品雖可以大量生產,但做不到「鉅量生產」,庫存品降價就賣得掉(俗諺:沒有賣不掉的產品,只有賣不掉的價格);數位時代,企業用威力強大的CPU來運算成本、市場、售價;用無遠弗屆的供應鏈軟體、網路聯結跨國工廠;加上關鍵零組件IC的價格飛落,大部分消費品,要多少,有多少,而且物種也多,通通價廉物美,沒有需求的產品,形同廢物(譬如80個cable頻道中你從沒看過的50個)
。3個月換季一次的Nike球鞋,和3個月換季一次的PC,背後都得利於成千上萬顆、英里的CPU與光纜。進入數位時代,我隱然覺得,「生產能量」與「成本管控」,都不再是企業競爭力的指標,它們已成為你和對手「伯仲之間」的必要能力。「供給過剩」的真正警告,是我們生產了太多「消費者不需要的產品」,即使我們自認物美價廉。
由這個角度來理解台灣的處境,熱天中真嚇出一身冷汗。如果是供給過剩,那麼央行調低利率、財政部減稅,會讓我們願意去買不需要的東西嗎?如果是企業無法找出消費者的需要,出現經營危機,那麼經濟部出面紓困,救得活這些一直製造庫存的公司嗎?如果是世界性的供給過剩,那麼台灣代工業光到大陸設廠降低成本是不夠的,它們還必須慎選「夠聰明」的客戶只有夠聰明的客戶,才能賣得掉它的產品。任何時代轉折,調整都不容易,因為政府、企業一定都用舊方法,來解決新危機。但也正因為如此,數位時代的新企業梟雄,正在醞釀、新生、攫奪它們的世紀位置。
戴爾電腦,它搶下康柏與東芝分別在桌上型、筆記型的龍頭位置,不只是因為它使用網路銷售,降低了成本;而是它經由網路累積更多對消費者需求的理解。它開出的產品組合規格,就是比老大哥有魅力。台灣壹周刊,1個月內能賣掉100萬本雜誌,「八卦、狗仔、廣告動員」絕不是它成功理由,它取勝的原因,是它背後的「讀者最佳需求的工業化架構」-工作方法、選題組合、版面構成、文字速度和員工信仰。它做出的雜誌,就是比我們編的「好看」。
對應著數位科技的低價化、能力巨大化;企業真正的競爭點已不是「e」了,而是「面向消費者」的公司再造。接下來這幾年,我們會看到不少舊企業帝國的趴下,即使它是科技公司;我們也會看到新企業王國崛起,其中更多將是活用數位科技的傳統企業。辛苦的是,我們要在26年來最冰冷的衰退中,才學得會這過程! (本文作者為《數位時代》雜誌總主筆)
感謝您閱讀直銷世紀數位版內容
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