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養開闊的視野
分類 / 直銷文摘
作者 / 傅佩榮
期數 / 第102期
培養開闊的視野
朗讀:
台灣地小人稠,人與人之間缺乏安全距離,因而愛恨的情緒也特別強烈。這種先天的限制造成了許多不愉快的畫面。譬如,草屯鎮要蓋一座垃圾掩埋場,遭到預定用地附近居民的嚴重抗議,以致全鎮停收垃圾,不知該如何善了。這種類似的畫面經常出現。大家都知道公共建設的重要,但是同時也都不希望它們蓋在自己住家附近。
相對之下,美國地廣人稀,問題就比較單純了。譬如,美國東北角有個大約台灣一半大的區域,由於早期受到污染,政府就把這塊地方圍起來,並公告說:一百年之內不准有人進入。
開發內在的心靈世界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德軍對猶太人實施種族滅絕政策,總計屠殺了六百多萬猶太人。這段期間發生了一件事,或許可供我們參考。當德軍佔領波蘭前夕,許多猶太人望風而逃,但是逃亡非常辛苦。有一家人就把十歲的兒子藏在波蘭朋友家的閣樓上,從外表上看不出可住人的閣樓非常小,小男孩藏在上面,只能躺著、蹲著與坐著,而無法站立。4年之後,小男孩走下閣樓時,已經變成駝背了。
我們在感嘆他的不幸遭遇時,也會覺得好奇,很想知道他在如此狹隘封閉的空間中,是怎麼度過4年的?換了是我,也許可以撐過4天;若是4年,即使沒有自殺,也難免陷於自閉症之中。但是這個孩子現在還活著,並且是美國一位出名的作家。後來他能夠成為作家,其實與早年的這段遭遇有關。當他住在閣樓時,每逄天亮有了光線,就開始閱讀各種作品,天黑之後就馳情於自己的幻想世界。如此4年下來,在閱讀與想像的雙重活動中,他的心智能力得到充份的培育與啟發。
從這個猶太小孩的故事,我們學到一個方法,可以化解地小人稠的困難,那就是:努力開發心靈世界的資源。外在的有形世界是有限的,就像我們想遊歷台灣的自然景觀,在幾年內不難「全省走透透」;但是,人的心靈世界卻沒有明確的邊際。只要有心耕耘,可以活到老學到老,並且「學然後知不足」,會使人越學越有勁。
知情意的全面發展
心靈世界有三種潛能,就是:知、情與意。若是考慮全方位的發展,必須三者兼顧。譬如,閱讀是求知的活動,而知識即是力量;因此,經常閱讀的人比較有自信,對於時代的趨勢、社會的演變、以及自身的處境,都可以作客觀的理解及判斷,不會陷於困惑之中。人是理性的動物,如果不能善用這種天賦,不僅十分可惜,並且還將衍生各種後遺症,包括情緒上的激動與衝突,以及人際關係的緊張與矛盾。其次,情感方面最值得留意的,是培養審美的感受,方法包括欣賞音樂、電影、美術作品等。美感使人得以調節情緒,忘記煩惱,平添一些趣味,真是何樂不為!
現在已經周休二日,如何安排休閒生活,成為重要的議題。最好的辦法是妥善予以規劃。我在荷蘭教過書,特地觀察這個先進國家的人民是如何安排周末假日的。一般而言,他們的周六上午會用在清潔家園上,所謂的「自己動手做」(DIY)已成為時髦之事。周六下午則前赴市場,採買一周的食物與用品。周日上午,許多人從事宗教方面的活動,讓自己回歸心靈的原點,提振生命的志趣。到了周日下午,大家上街閒逛,使市區顯得繁榮、熱鬧而幸福。
這些是我由表面所觀察到的。重點還是每個人在「知情意」方面為自己安排的計劃。那麼意志方面要怎麼做呢?再怎麼完美的構想都是紙上談兵,除非我們下定決心,真正動手去做。當我們定下心來,取出一本頗有內容的作品,或者準備聆賞一張珍愛的CD時,這個行動本身就是意志的表現。只要持之以恆,我們將會體察心靈的成長與成熟。到了那個時候,我們才能大聲說:地小人稠根本不是問題。
(本文作者為台灣大學哲學系教授)
感謝您閱讀直銷世紀數位版內容
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