欣賞友誼
分類 / 直銷文摘
作者 / 傅佩榮
期數 / 第99期
欣賞友誼
朗讀:
周休二日以來,空閒較多,可以閱讀詩詞。我在品味兩首有關「贈劍」的詩時,不覺嚮往友誼之可貴。因此特別介紹及引申其中意思,以與今人共勉。
「劉義贈劍姚秀才」,劉義是唐朝人,詩文為:「一條古時水,向我手心流;
臨行瀉贈君,勿薄細碎仇。」
姚秀才欣賞劉義的一把寶劍,屢次加以讚嘆,劉義以行俠尚義為人生目標,作風爽朗明快,自然樂於以寶劍相贈好友。他以此詩說明心意。
古人有「以水喻劍」的用法,以明澈的秋水比喻閃閃發亮的劍光。劉義此詩正是以水比劍,不僅活潑生動,並且化解了劍的霸氣與冷酷。他說他的劍是古人傳下來的寶劍,現在碰巧屬於他所有。這是多麼豁達的胸懷啊!「一條古時水,向我手心流」。水既然可以流至我手,當然也可以流向你手。
現在姚秀才將有遠行,又如此喜愛這把寶劍,我何不就讓它像水一般繼續流呢?這就是「臨行瀉贈君」,以「瀉」字來描寫水之流動,有如自然而發、亳不勉強,是朋友之間交往的道理。不過,既是臨別,必有贈言。所贈之言又與所贈之劍有關。
全詩最後一句才是深意所在。他希望劉秀才擁有此劍之後,「勿薄細碎仇」,千萬不要為了私人的小仇小怨,而以這把寶劍去作無謂及無聊的鬥爭。不僅如此,它的弦外之音則是,期許朋友要以寶劍來建立功勛,至少要鋤惡去奸,報效國家,造福社會。
古時交友,多以孔子「益者三友」為原則,希望朋友之間「友直、友諒、友多聞」。劉義贈劍友人,以得相伴。其中又帶著期許,充分表現了直與諒。他們的共同關懷則是維持正義,但願掃除人間不平之事。我們相信劉秀才必會善待珍惜此劍,經常撫劍思友,堅持兩人共同信守的理想。
另一首是危素寫的「徐人歌」。
元朝詩人危素的感嘆更深了。「徐人歌」原文如下:「季子劍有秋水色 徐君見之惜不得
徐君墓上荒草寒 季子解劍掛樹間
一死一生見交義 嗟哉延陵吳季子」
朋友相交,貴在知心。有時不必說話,就明白對方心意。「季札掛劍」正是這樣的例子。季札是春秋時代吳國公子,性情恬淡、智慧過人,多次推辭王位不就,寧願出使遊歷各國。
季札有一把寶劍,閃耀著秋水色彩,徐君見了愛不忍釋,但是不敢說出來。季札因為還要出使上國,不便以劍相贈,但是心中已經默許,將來此劍一定贈給徐君。自己珍愛的寶劍能夠獲得別人欣賞,頗有「英雄所見略同」之感,由此而生相知相惜之念。
遺憾的是,季札回到徐國時,徐君已死。他就解下寶劍,繫在徐君墓旁的一棵樹上。跟隨的人問他:徐君已經死了,這把寶劍要給誰呢?季札說:「不是這樣的,我內心早已答應要送他這把寶劍,現在怎能因為他的死就改變我的心意呢?」
我們不會嘲笑季札,卻反而為他的義氣所感動。真正的朋友是心意相通的,徐君沒有開口索劍,季札也沒有說要贈劍。但是,季札心中有了默契,決心出使上國回來之後,再以劍相贈徐君。
關鍵在於徐君已死,而季札依然遵守他對自己所許下的諾言,掛劍在徐君墓上。「一死一生見交義」,真正的道義是不為生死所隔的。比起他們之間的交情與義氣,一把寶劍實在不算什麼,甚至人間的一切也無法用來換取朋友間的真誠情感。
物質豐盛的時代裏,心靈之間的溝通日益困難。像季札與徐君的故事,當然也成了空谷足音了。我們不妨想像季札的劍掛在徐君墓上的這樣一幅圖畫,發思古之幽情。(本文作者為台灣大學哲學系教授)
一、
感謝您閱讀直銷世紀數位版內容
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