訂閱優惠    註冊登入
全球華人直銷媒體第一品牌
直銷文摘

在惜福中努力


分類 / 直銷文摘
作者 / 傅佩榮
期數 / 第133期

    在惜福中努力


朗讀:

唯有珍惜眼前幸福的人,才有信心開創未來的美景。為了明白我們生活在台灣的人,處境究竟如何,不妨先作一番省思。
譬如,我們常常聽到「貧富差距」一詞,意思是:一個社會中,最富的百分之二十,是最貧的百分之八十相比,其比例就是貧富差距。台灣的貧富差距大約六倍,屬於可以接受的範圍。但是,全人類的貧富差距則是六十倍,難怪世界一直處於擾嚷不安之中。
西方有「貧家是罪惡之源」的說法,我們也認為「飢寒起盜心」 ,因個人有求生本能,若是活不下去,還有什麼事不敢做的? 不過,人所要求的,還不只是活下去而已,還想「向上看齊」 。問題出在:這個向上看齊的上所指為何? 如果所指的是物質享受,那麼結局可能陷於爭奪暴亂,不然就需依靠正確的觀念了。
談到正確的觀念,可以分三點探討。首先,是比上不足,比下有餘 。譬如,以全世界來說,如果一個人的月薪是台幣一萬元,那麼他就有擠身於最富有的百分之二十之中。我們住在台灣的人聽到月薪一萬,會覺得它低於基本工資,屬於窮困階層。但是,很抱歉,這世界上百分之八十的人沒有這樣的收入。當然,收入必須與當地的生活水平一起衡量,才算公平。一個菲佣在台灣工作,薪水寄回菲律賓,可以養活六家人。但是她的待遇在台灣可以養活一家人就不錯了,並且無法夢想擁有自己的房子。
我指出這一點,只是要提醒自己,台灣算是一塊福地,值得大家珍惜。其次,第二個觀念是,社會上的機會是開啟的,並且還算是公平的。現在許多大學畢業生未能就業,表面上的理由可能是無法學以致用,事實上多半是無法吃苦耐勞。一位在超商工作的朋友告訴我,七年級的年輕人嘗試在超商工作而能通過考驗的,只有不到一成的人。我們當然祝福年輕人心想事成,但是天下豈有白吃的午餐,即使真有不勞而獲。
那麼天賦的潛能難免浪費,然後還會衍生另一種後遺症。美國一項調查指出, 有錢人家的子女,在中年以後特別容易感覺人生乏味。何以如此? 因為他們從小伸手就有錢,能得的都是父母給予的,長期下來會自覺無用又怎麼快樂得起來呢?
專家早就指出,人們需要工作,不只是因為工作可以帶來金錢,還因為工作使人可以滿足心理需求,包括自我肯定、扮演角色、與人互動、社會成就等。前師大校長劉真倡言「三自主義」,就是自力更生、自強不息與自得其樂。其中,自力更生是出發點,如果不能靠自己的力量謀生,無法肯定生命的獨立價值,那麼其他所有的樂趣都很容易變的虛浮不實了。
最後第三個觀念是,在心智上追求進步,在靈性上講求修養。依人的「身、心、靈」三方面來看,身體的成長不但有極限,並且穩定趨於衰老; 心志上呢? 人的「知、情、意」總是希望日新又新,隨著年齡而不斷進步。現在社會上的進修
課程很多,只要謹慎考量及選擇,並且認真上課及學習,必將有所收穫。
至於靈性修養,則涉及個人對生命的最深關懷,而且要由認識自己開始,省思人生的意義及目的,對於 「痛苦、罪惡心、死亡」 這三大悲劇要如何理解等等。有一個簡單的入門方法。就是,練習以不同態度面對「孤獨」,每天花十分鐘反省一天的言行,分辨對錯與得失,情緒的出沒與壓力的來去,並且給自己評分。經過一兩個月,面對孤獨,將由忍受調整為接受,再由接受提升為享受。這是所謂的 「三受主義」 。
有新的一年開始時,總要立個志向。我的建議是,認清正確觀念,在惜福中繼續勇往直前。

感謝您閱讀直銷世紀數位版內容


標籤:  

延伸閱讀

猜你喜歡

熱門內容

編織童話夢田

84年台灣地區直銷事業經營概況深度剖析

領導者的修為典範

珍惜朋友的緣分

全在一念之間

真誠是第一準則

我的人生轉機(二) 

練習自我管理

以極小的關懷心力帶來極大的行銷價值

在工作中,活得踏實

影音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