訂閱優惠    註冊登入
全球華人直銷媒體第一品牌
直銷文摘

知性溝通---酒後不亂


分類 / 直銷文摘
作者 / 傅佩榮
期數 / 第112期

    知性溝通---酒後不亂


朗讀:

喝酒文化若能側重知性溝通,敞開心胸儘情表達個人觀點,「喝酒誤事」的現象就能降到最底線。
喝酒經常造成無法預料的後果,甚至成為新聞報導中的不幸事件。既然如,為什麼許多人還是樂此不疲?一位少校軍官酗酒,長官屢勸不聽,只好誘之以制。長官說:「你只要戒酒成功,我就升你為中校。」少校的回答是:「報告長官,我喝醉的時候,覺得自是上將。」
他的想法並非毫無根據。心理學家威廉.詹姆士指出:人在酒醉狀態下,自我意識的界線逐漸模糊,想像力也無限擴張,很容易產生一種「整體感」,覺得自己與外在的東西合而為一,因而化解了恐懼與焦慮。
古人說的「一醉解千愁」,大概迎似這種狀態。但是,醉真能解愁嗎?暫時的麻醉只是逃避而已,使人發愁現實條件依然存在。因此,喝醉的人最怕酒醒之後的淒涼與無助。然後,一而再地陷入酒杯的天地,成了酗酒的受害者。
我們看到青少年的偏差言行,有時會為他們緩頰,說什麼「人不輕狂枉少年」。但是,輕狂者何止是青少年?許多中年人眼見人生的前程並不光明,又不甘心認命,於是想要藉由酒杯。孔子用來提醒自己的話中,有一句是:「不為酒困」(論語.子罕篇),意思是「不因為喝酒而造成任何困援」。原因是自古以來喝酒誤事的例子甚多,周公就曾頌佈公酒誥,要衛國的百姓不要再酗酒。
既然談到孔子,不妨多說一句他對喝酒所得的原則,就是:「唯酒無量,不及亂。」(公論語.鄉儻篇)意思是:「只有喝酒不規定分量,但是從不喝醉。」這句話很值得我的玩味。我們常說一個人酒量如何,而事實上這是相對的,相對於此人在喝酒當時的身體狀況,心智及情緒的狀態,再配合現場的氣氛等因素。但是,有一點是確定的,就是「知道自己是不是快要醉了」。一旦過了此一臨界點,無法判斷自己是否醉了,其實就「已經」是醉了。

了解底線
由此可知,孔子的「不及亂」是非常清楚的底線,值得我們參考。只要堅持這個原則,就不會陷於「酒後亂性」或「酒後誤事」的困境。我們對喝酒的批評,焦點常在「醉」字上打轉。因此,只要不喝醉就沒事了;或者,偶爾喝醉之後,既不開車也不鬧事,很快回到家中昏睡一番也不會有什麼大礙。
我在年輕時曾在一家報社兼差,擔任一個版面的主編。報社的灶長與作者們定期總要聚會一次,席間喝酒是難免的。我在喝到七、八成時,覺得特別愉快,看看座上每一個人都很可愛,說話既大聲又坦誠,好像知心朋友。這時就會有人倡議,說什麼「下周此時原班人馬再來相會」之類的豪語,總是贏得大家的附和。不過,就我記憶所及,這樣的誓來不曾實現過。等到原班人馬再度相逢時,已是匆匆的一年之後了。幾年下來,這班朋友比較實了,喝酒時的即興之言也少多了。就我個人而言,還是很懷念早期的那種感覺。
在台灣聚會的另一個問題,是與場地有關。不論主客如何開懷暢飲,到了晚間九時餐時就準備打烊了。事實上,這時要大家散場,想有不夠盡興之感。於是,第二攤、第三攤的喝酒習慣慢慢形成了。連帶出現的則是客種複雜而麻煩的社會問題。我曾在荷蘭萊頓大學教過一年書,期間與朋友聚餐時,很少有在半夜前散場的。大家喝酒也都很有節制,因為外國人不喜歡勉強別人喝酒,更不會動不動就要乾杯,已於「打通關」之類的壯舉更是少見。
既然如此,聚會到半夜又做些什麼事呢?主要是「聊天」。這種聊天比較偏向知性,亦即藉著知性的話題來交流感情。人若借酒與別人促進感情,酒醒之後恐怕只剩下模糊的印象;如果側重知性的溝通,表示借酒壯膽,可以開心胸,儘情表達個人的觀點,若有不同見解,亦不妨互相切磋,真言無諱。像這樣的喝酒文化不但不會誤事,反而是現代化社會的一年好事。

(本文作者為台灣大學哲學系教授)

感謝您閱讀直銷世紀數位版內容


標籤:  

延伸閱讀

猜你喜歡

熱門內容

從個人智慧邁向集體智慧

突破藩籬,女性改寫職場史

服務優劣存乎第一線人員能否施展魔幻般的魅力

珍惜朋友的緣分

百萬級服務

直銷公司的變與不變

樂於接受啟發

趨勢前觀看好直銷市場

活出很不煩

直銷教育的更高使命

影音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