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牌、價格、大型零售店與直銷
分類 / 世界直銷
作者 / 楊謙
期數 / 第151期
品牌、價格、大型零售店與直銷
朗讀:
寫下這個題目,一般人不會清楚這與直銷何干。最近幾年,全球一體化的發展趨勢愈加強勁,大陸的經濟發展與全球的關係愈加密切,所以,對?業發展的判斷思路也需要調整。例如,近來大陸與歐美的紡織品爭端恐怕是一件全球矚目的事了。想到直銷?業,恐怕也需要想的多一些。從下面這個例子中,我們可以看看大陸製造業的影響力。
根據美國國際貿易委員會(ITC)的統計資料,美國最大的五家零售商現在佔據了美國傳統彩色電視機市場的65%到70%的份額,而十年前這個數位大約是40%。平價超市?了在價格上能夠與之競爭,並希望相對不知名的品牌可以擺上它們的貨架。它們首先追求低成本但又要獲得可靠保證、較短的交貨時間和巨大的生?能力,這些指標結合起來無疑就指向了中國大陸。因此,美國市場和中國大陸的生?機器就像在天堂裏已經匹配好了一樣。隨著大型零售商店的興起,尤其是中國大陸?品全面進入全球市場,開始出現有趣的現象:美國市場的品牌意識開始衰落。隨著大宗消費?品(例如電視機和DVD播放機)轉化?商品,除了最強大的和最昂貴的品牌之外,對其他品牌的需求都受到了嚴重的削弱。美國的研究機構發現,2000年—2003年間,聲稱商標在他們的購買決策中占絕對重要性的顧客比例從48%下降到了32%。中國的製造商已經成?這種觀念轉變的最大受益者。大型零售商店的興起和品牌意識的衰落現象在美國比在歐洲更顯著,這部分地解釋了?什麼美國首當其衝地受到中國大陸商品進口的衝擊。中國的?品對美國市場的影響,一般人認?低價是最明顯的,殊不知價格下降可能還是小事情,事實上,中國?品的低價還導致不少美國人的消費習慣都發生了變化。
這個結果很有些出乎意料,它似乎改變了以往人們認定的一些經濟學原理。現在,大陸的直銷法規正在醞釀,出臺是肯定的。很多人已經在算直銷開放後的經濟帳。無論這個大餅如何畫,有一點需要明確的,那就是不要太過簡單。
美國出現的情況,在原?地中國大陸同樣會出現。因此大陸直銷?業可能也會出現一些有趣的現象。例如,價格的壓力同樣不可小看。一方面這來源於大陸的生?成本狀況。大陸在規模經濟方面做的很不錯,製造業的?業鏈也比較完成,且分佈比較合理。最近美國《商業周刊》發表一篇《探究中國價格》的文章,其中一個最大的發現是,“中國的價格不完全是由熟練工人和自動化導致的,如果是那樣的話,中國就成了另一個日本,只不過支付較少工資。中國貨強大的競爭力來自超大型的生?規模,也來自當地極其完善的基礎設施。在中國的工廠周圍,你可以從?多的供應商那裏買到各種小零件和生?原料。”這種外部的效率帶來殘酷的價格競爭。另一方面也來自於這個?業的特點。很多直銷企業是依靠OEM方式生存的。很多OEM供應商都變成了直銷公司,這既是直銷的吸引力,也是對直銷?業的一種平均力量。我認識的一個直銷公司,他既?其他公司供貨,自己也直接做直銷,同一種?品他的價格就低30%左右,久而久之,價格必然呈現走低的趨勢。
品牌情況可能也是如此。低價對品牌的殺傷力已經顯現。正如在美國出現的情況一樣,大陸?品的品牌區隔一直不太明顯,品牌忠誠度較低。在一個善於討價還價的社會裏,這是正常的。只是隨著經濟的發展,價格走低的趨勢必然使品牌建立更加困難。由此引出的話題是,直銷企業的品牌優勢究竟有多大。這個問題現在看和將來看是不一樣的。我認?直銷企業大多都高估了品牌的力量。在價格的壓力下,除了最特殊的品牌之外,其他品牌的生存空間都將受到擠壓。安利公司這幾年的品牌策略所反映出的效果,已經給後來者很大的壓力。我估計,大陸的直銷市場是一個品牌的短期秀場,品牌的?生和品牌的消失也許一樣快。所以,對大陸直銷市場的評估,千萬別忽略了大陸這個市場的規模影響力。進入大陸市場的直銷公司,短期講有較好的獲利空間,但長期看,也許並非如此。企業的?品、價格和品牌策略必將經受殘酷的考驗。
感謝您閱讀直銷世紀數位版內容
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