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用誘因 吊人胃口
分類 / 直銷文摘
作者 / 劉典嚴
期數 / 第149期
善用誘因 吊人胃口
朗讀:
基於人類行為必定有誘因可以追溯,於是具備高度操弄誘因技巧的專家,往往很會吊人胃口,例如說:「下次有機會,就我們二個人……」重點是難得會有「下次」。換言之,這些人擅於營造一種「吊胃口」的錯覺,讓人隨時覺得將來一定會有很大的獎賞,但真正給予報酬的機率微乎其微,期待對方上了圈套。
日本有很多免費幫駕駛人檢查引擎的加油站,而且還教人如何抽光水箱水或該換機油之類的,順便告訴來加油的人現在是宣傳期間,可以便宜服務,親切得沒話說。一旦追本溯源,就會覺得並沒有什麼值得好感謝的。因為他們有「慫恿客戶更換無須更換的零件」的誘因,基於消費者縱使更換了當時尚可使用的零件,反正車況也不會變差,而且,絕少客戶會把更換後的舊零件帶回去檢查,所以,只要稍微舊一點,他們便慫恿客戶更換,從中牟利。
然而,吊人胃口這招用多了,效果會變弱。有時給予偏離現實太遠的承諾,對方反倒不會上勾。我一位美國友人所住的公寓,貼有「本樓有保全系統」的警示,但實際上並無類似保全系統的玩意兒,看來只是要提供「不請自來的外人敬而遠之」的誘因,即是期待對方會高估確實有保全防範,藉以降低提供誘因成本的手法。諷刺的是,這種「高估策略」未必每次都生效,就像老練的小偷看得出「內有惡犬」之類警語的真正用意,大概小偷也摸清了這位友人家境並不闊綽,竟然盜走「本樓有保全系統」的那塊警示牌,或許是看上它鍍金的材質。此外,吊人胃口的招術還有副作用,偽造知名保全公司的標記,張貼在住家門口,或許有其效果,但小心被保全公司告發你侵權,還是不做為妙。
理論上,加大罰則帶給違法者的損失,應該可以降低犯罪率,但卻有其限度,因為罰則訂得過大,也意味著萬一誤罰,造成的社會損失也愈大,有時候小錯誤可能會弄得不可收拾。自從台北市垃圾清潔費隨袋徵收後,假如亂丟垃圾需判無期徒刑,告發亂丟垃圾的機率勢必相當低,不過,想想哪天不小心來了一陣莫名的怪風,吹散府上垃圾,害你吃一輩子的牢飯,還真令人消受不起,原本促使市民潔身自愛的美好誘因反而變得脆弱不堪。
吊胃口策略如能讓對方高估被?賞的機率,當然功效很大,然而完全不給甜頭吃,讓對方預期的機率下降,最後視而不見,誘因的強度就隨之趨弱。因此,偶爾要給予?賞,開始時給一點小?勵,讓對方抱著大期待,而且相信在這之後三不五時還會有?賞,此為策略要點也。就像初期交往的情侶,電話不妨多打幾次,然後慢慢再減少次數,餌至少要給到魚兒上勾。一旦對方就快忘記之時,冷不防地買一束花送她,這也是戲劇性提高誘因強度的功效和理由之所在。畢竟,誘因不等同於欺騙,關鍵在於,準備一些讓對方認為可能實現的獎賞,維持信賴,才是重點。
直銷界的伙伴善長對顧客「施予小惠」,打著放長線釣大魚的主意,但這類「吊胃口行銷」的前提貴在真誠。否則,很容易被消費者視破而功虧一簣!
(作者育達技行學院行銷與流通系講師)
感謝您閱讀直銷世紀數位版內容
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