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友的藝術
分類 / 直銷文摘
作者 / 傅佩榮
期數 / 第159期
交友的藝術
朗讀:
相反地,有些點頭之交的朋友,由於同學、同鄉、同事、同行等機緣而認識,幾年下來真是「淡如水」了,那麼這樣彼此反而可以升格為「君子」了嗎?我想,這當然不會是莊子的意思。他說「君子之交淡若水」,並不表示「凡是交往淡若水的人都是君子」;他說「小人之交甘若醴」,也不表示「凡是交往甘若醴的人都是小人」。
換言之,關鍵的觀念在於「不執著」。「淡若水」就是珍惜緣分但又不會強人所難。真正的友誼必須順其自然,以共同的興趣、類似的人生觀與價值觀、接近的生活圈為基礎,並且貴在長期而穩定,抵達「流水不腐」的境地。水要活潑流動,才可充滿盎然生機,所謂的「源遠流長」則是水的最佳表現。為了做到交友而不執著,不妨參考英國人類學家艾倫.麥克法蘭在《寫給莉莉的信》中,告訴他的孫女莉莉有關朋友的一段話。
他說:「友誼的本質在於平等。」這是指平等的心態而言,譬如,「忘年之交」是指不考慮彼此年齡的差距而成為朋友。類似的情況還包括「忘記」身分、角色、地位、財富等差異。事實上,人與人之間何嘗有過真正的平等?但是一切外在的距離都無法阻擋我們「平等交友」的強烈願望。那麼,如何做到這一點呢?
艾倫說:「友誼是需要經營的,它不會天生就存在,要用心才能維持。朋友就好像果園,必須細心栽種、修剪、保護,但又不能讓他成為自己私人專有的財產。」這裏正好說出了「不執著」的方法,要使朋友雙方保持獨立而平等的關係,同時又顯示高度的默契。他接著說出一句話,正好是我年輕時最常犯的錯誤。他說:「你會發現一生中最難的事情之一,就是與人分享朋友。這麼做,有時反而會失去他們。」
我年幼無知時,最喜歡約請自己的朋友一起聚會。一眼望去,都是我在不同時空的有緣之人,當時曾覺得人生的幸福莫過於此。後來我逐漸發覺這些朋友彼此之間並不是我一廂情願所想的那麼投緣。隨著年齡漸長,我也覺悟自己不但執著,還是無可救藥地自我中心。因為,當我應邀參加好友主辦的聚會時,也經常不理解甚至不喜歡這位好友的某些朋友。然後,我才逐漸明白莊子談起朋友時,會以「相視而笑,莫逆於心」這八字真言為最高境界。
艾倫這位英國學者也懂得這個道理。他說:「令人驚訝的是,朋友之間最好的溝通方式是沉默。友誼不僅與我們說了什麼有關,我們沒說的其實更重要。真正的友誼是『此時無聲勝有聲』,透過『字裏行間』反而能夠傳遞更多情感。」這就是默契。許多時候,朋友之間發出「會心的微笑」,所肯定的是「這一生、這一刻,有你真好」。
不過,這樣的朋友已經接近「知己」的水平了。我們平日生活又如何可能處處皆知己呢?依我淺見,朋友由低而高,可以大致分為四等,就是:酒肉之交、利害之交、道義之交、生死之交。這四等並非彼此隔絕,而是在適當的機緣下也可以兼顧並存的。比較麻煩的是,有時你把別人當成生死之交,而他卻只認定你是利害之交而已。這時也不必難過,除了隨緣之外,這要自問是否心甘情願。
人很難做到「心甘情願」,但是交友是由於平等互惠才可能發展成功的,既然如此,又何必與何從計較呢?做不到「不執著」,就不可能「淡若水」。能交到這樣的朋友,才會體認「天地悠悠,人間有情」的深刻韻味。
感謝您閱讀直銷世紀數位版內容
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