訂閱優惠    註冊登入
全球華人直銷媒體第一品牌
直銷文摘

談談正確的價值觀


分類 / 直銷文摘
作者 / 傅佩榮
期數 / 第114期

    談談正確的價值觀


朗讀:

在肯定人的生命價值觀下,完整的人生是「身、心、靈」缺一不可,其內涵分別為身體健康、心智成長和靈性修養。
所謂正確的價值觀,首要條件即是肯定人的生命,值得活下去,並且應該活得既充實又有意義。因此,若不先認識人性的潛能以及人生的全方位發展,就無法建構一套可大可久,又能說服眾人(尤其是年輕人)的價值觀。

完整人生:身、心、靈缺一不可
談到完整的人生,不能忽略「身、心、靈」這三個部分,年輕的時候,也許側重「身」(衍伸至有形可見的外貌、體力、財富、地位等)。身的活動當然不能脫離心,但是心的運作主要在於「知、情、意」這三項潛能實現過程,因而具體展示於獲取特定知識、製造人際情感,以及培養個人志趣上。
然後,在一個看來抽象、其實扮演主導作用的層次,還有「靈」的存在,靈的運作可以表現於宗教信仰靈修活動中,但是宗教並非靈的運作唯一領域。譬如,許多年輕人不信宗教,但是卻深信星座、算命、風水之類的超心理活動;當他們進行這一類活動時,所運作的即是生命中靈的部分。問題在於:如果缺乏合宜理解,靈的活動很容易誤入岐途,或者陷於「走火入魔」因境。
因此,一套完整的價值觀,必須針對上述「身、心、靈」三個部分,提出各自的定位,以及彼此之間的適當關係。容我先以三句話來作個概括,再說明其內涵:「身體、健康,是必要的;心智成長,是需要的;靈性修養,是重要的。」

「身」意指身體健康
首先,身體健康,是必要的。「必要的」一詞,是指:如果身體不健康,則人生一切活動皆受到限制,好像人生從彩色變成黑白,甚至面臨結束威脅。依此推衍,保持身體的活動能力,取得基本的生存條件,讓自己可以活下去,這些都屬於「必要的」範圍。在正常情況下,人的本能就會去爭取這些必要條件,使自己活得下去。
但是,「必要的」一詞同時也提醒我們:它不是「充分」。意思是:做為一個人,單單活著是不夠的,亦即不充分的。依美國心理學家馬思洛的說法,這個層次所涉及的是生理需求與安全需求,還有向上提升的廣大空間。

「心」意指心智成長
其次,心智成長,是需要的。人與動物的差異,表現在心智的精密度與複雜度特別高,但是如果缺少成長及發展的機會,心智潛能棄置不用,那麼人很可能不如動物。
隨著生命開展,心智成長要求也將日益強烈。譬如,求學期間,我們以探討專業知識為目標,進入社會以後,自然出現全方位的知識需求,尤其對文學、藝術、哲學、宗教等人文方面的知識,深感嚮往。
再以情感而言,也會由親情、友情、愛情,向外擴充,對社區、社會、國家、國際、地球、宇宙,眾生關懷之心,最後也可能孕生慈悲、博愛的情操,自願從事公益活動。
然後,在意志方面,可以逐漸化被動為主動,從事高尚的人格修養,自強不息,日新又新,以上有關「知、情、意」的描述,都是我們所「需要的」,亦即:若要活得像一個人,就須不斷開發這些潛能。馬思洛所謂的「愛與歸屬的需求」與「自重與受人尊重的需求」,正好涉及此一層次。若要再往上走,尋求「自我實現」與「自我超越」,就會進入「靈」的層次了。

「靈」意指靈性修養
關於「靈」的作用,我們說「靈性修養,是重要的」。所謂「重要的」是指聯繫於人生的意義與目的而言。如果忽略靈性修養,則人生一切活動「對自己而言」,將是既無意義也無目的。說得溫和一些,就是人生一切活動都難免於剎那生滅,無法連貫形成一幅完整畫面。
我特別強調「對自己而言」,因為一個人也許享有福壽全歸,也許製造豐功偉業,也許對人類或整天產生巨大影響,但是他的內心依然可能徬徨無依,甚至充滿苦惱。宗教經典所描繪的「萬法皆空,眾生皆苦」!「空虛啊,空虛,一切皆是空虛」,正是我們人類無法避開的警悟。
依我對靈性修養的粗淺認識,可以由4個角度描繪其作用,就是
一、靈性修養(以簡稱「靈修」)使一個人的身心活動(亦即上述對身與心分別所作的介紹)具有意義。2、靈修使一個人潛意識中的情緒與盲點得以化解。3、靈修使一個人可以將其命運提升轉化為使命。4、靈修使一個人在宗教信仰的活動中,能與所信的神明進行順暢的互動與溝通。總而言之,靈修使一個人能在光天化日下行走,不但不擔心命運的折磨與死亡的威脅,而且能以積極樂觀的態度安排自己的身心活動,珍惜並善用人生的一切資源。

(本文作者為台灣大學哲學系教授)

感謝您閱讀直銷世紀數位版內容


標籤:  

延伸閱讀

猜你喜歡

熱門內容

創造性的破壞變革工程

直銷產業公益活動新紀元

203萬直銷人正在改寫市場新貌!

觀念是致勝武器

以極小的關懷心力帶來極大的行銷價值

社會老幹.通路新銳

以誠為出發的溝通

領導者如同美女

誰說世界是平的──在投機的金融遊戲中,經濟體系脆弱易變

「外包」最忌碰到土包子!

影音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