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人懷念的友誼
分類 / 直銷文摘
作者 / 傅佩榮
期數 / 第98期
使人懷念的友誼
朗讀:
我於去年12月中旬,應邀前往羅馬參加一場研討會。這場研討會是由駐節梵蒂岡的亞洲大使團所主辦。主題是「文明間關於人權的對話」,共發表3篇論文:印尼代表談到西方人權觀念的偏差;伊朗代表強調回教文明中的人權觀;我則說明儒家人權觀在於人性潛能的發揚。
為了這場會議,我必須在一星期之內,來回搭機34個小時,然後發表15分鐘的演說。照我的一般習慣而言,好像沒有什麼理由非去不可。我國駐梵蒂岡的戴瑞明大使,先後以傳真及越洋電話與我聯絡多次,使我覺得責任重大,難以推辭。不過,最後在答應時,我心中想的是:可以趁便到羅馬拜訪3位老朋友。
遠行目的在拜訪老朋友
抵達羅馬的第一個晚上就開完了會。隨後幾天,大使館安排了一些學術訪問的行程與正式的官方晚宴。我在奉命行事之餘,心中想的還是趕緊找時間與老朋友晤面。按照原來的計畫,我有3天的旅遊時間,可以觀賞義大利的著名景點,包括龐貝古城、佛羅倫斯、拿坡里,以及幾座大教堂,至於博物館與美術館更是不在話下了。
不過,在聽說這些景點離羅馬太遠,每天必須花費7小時車程時,我就藉口時差未恢復與水土不服而婉謝。事實上,若真是要觀光,羅馬也不是3天看得完的,何必捨近求遠?何況我對觀光的興趣十分有限。我是來訪友的。這3位朋友是我30年前在輔大念書時結識的。他們是蔣延信、姜仁棠與江國雄。在這分離的30年間,我與延信見過3次面,但都非常短暫而匆忙,至於另兩位,則是未曾得緣。
問題是,這麼多年沒見面,或者沒深談,平常連個電話也沒聯繫,怎麼算是朋友呢?延信說得好:有些朋友可是十幾年不通音信,一旦見了面照樣覺得熟悉。我們就屬於這樣的朋友。譬如,他現在是一家英國旅行社在義大利的經理,專辦旅遊業務。當大使館的丁秘書請他幫忙早些安排我的行程時,他只說了一句話:「你別著急,傅佩榮不喜歡旅行,等他到了羅馬再說吧!」事情果真如他所料,我是寧可與老朋友聊天,也不願長途跋涉的。
看到老朋友的第一句話往往是:「你都沒變!」「你還是老樣子!」事實上,「沒變」是不可能的,從臉型到身材,只能讓人依稀記得從前,不過如果雙方都在變化,就像兩列並行的火車,不會覺得自己在前進一樣。「改變」的應該是性格,也只有在穩定的性格上,人與人之間的交往,才有真實而可靠的基礎。至於「老樣子」,則可以解釋為「老」的樣子,無意中承認了歲月不饒人,都是50歲以上的人了。
真摯友誼不因時空改變
江國雄在梵蒂岡電台的中文部門擔任副主任,義大利文很好,經常教宗早上發布的文告,下午就需譯為中文,並透過廣播向全球華人宣達。他擔任翻譯工作多年,暇時也譯些一般勵志修養的書籍。我請他留意義大利的暢銷書,說不定什麼時候也能譯到一本像「蘇菲的世界」之類的好書。他見我來訪,立即拉我進錄音室,現場就錄了一個小時的節目,準備來日播放。
姜仁棠其實與我認識最久,在恆毅中學就是我的學長了。屈指一算,將近40年。他為人合乎「剛毅木訥」的標準,在義大利經商則較為吃虧。曾經開過餐廳的他,現在與延信合作,負責旅行社帶團的任務。他帶我在羅馬著名的西班牙廣場採購時,整整陪我走了兩個小時,我一時不及兌換足夠的外幣,也就由他先墊付。等我臨行要還他美金時,他可是說什麼也不接受,好吧!誰教我們是老朋友呢?
離開羅馬前夕,我婉拒了大使的晚宴,特地與老朋友相聚共餐,談的都是平常的事,好像大家不曾分離很久,也好像我並不是要遠離羅馬。這樣的友誼實在令人懷念。
感謝您閱讀直銷世紀數位版內容
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