訂閱優惠    註冊登入
全球華人直銷媒體第一品牌
直銷人物

養心、養身、食療三管齊下


分類 / 直銷人物
作者 / 丁瑞愉
期數 / 第88期

    養心、養身、食療三管齊下


朗讀:

治病、授課、做研究,忙得不可開交的名中醫師林昭庚,本身有心血管方面的家族病史,貫徹施行你我都做得到養生方法,過得心平氣和又精神飽滿。
提起林昭庚醫師,國內、外的醫學界人士莫不景仰;說起林昭庚教授,他的學生總是佩服得五體投地,有一種「一日為師,終身為父」的深切感受;而對曾經接受過他治療的患者來說,林昭庚無疑的就像是救苦救難的神醫,他們對他的尊崇與感謝,可從林昭庚家中掛滿四壁的牌匾與穿梭不息來請益的人裡,稍識點滴。
這位享譽國內、外,並榮獲多項至高榮譽大獎的中醫界「醫聖」─林昭庚,在其洋洋灑灑的研究創舉中,始終滿懷感恩、謙虛以對。因為,對他來說,讀書與研究就是他最大的快樂泉源,而父親自幼的庭訓:「做人,須懂得如成熟稻穗般的謙虛與感恩之道。」「墊腳尖才拿得到的東西,寧可不要,凡事應盡力積極,不可強求。」這兩句話,正是他日後做人處事的準則。值得玩味的是,這些超越常人的修養與氣度,卻恰都符合中醫養生之道的「養心」要領。
談起「養生」,林昭庚醫師說:「其實,『養生』這兩個字,就是中醫的專有名詞,也是中醫整個治療過程的原則之一,其共可分為養心、養身、食療三大要項。」

心靜、心喜,百病不生
林昭庚醫師表示,養心宜靜,也就是要保持情緒的穩定,讓壓力得以舒解,保持愉快的心境。因為就中醫的理論而言,長期、過度的情緒變化或過多的壓力,都會引起人體的氣血紊亂、陰陽失調、組織器官受損,產生滋生疾病。 
以他自己為例,父親庭訓中的「不強求」與「謙虛為懷」,使他可以輕鬆自在的面對人生中所有的挑戰,也因自幼較為貧困的家境,讓自己常保積極進取的心。就拿受命奉派到沙烏地阿拉伯,為該國國王與人民診療的歷程來說,一個一句阿拉伯話都不會說的醫生,要望、聞、問、切,真是難上加難,雖有隨身的兩個翻譯人員,但對他來說仍有隔靴騷癢的感嘆,但是他反以此挫折激勵自己,克服萬難,寫成了一張「30種針灸適應症」5國語言對照表,包括中文、德文、英文、法文、阿拉伯文5種語言,成為自己日後臨床醫療中的一個重要資料。另外,當面臨的壓力與挑戰,自忖無法憑己力得以完成的事情,他會想辦法邀請各方專家學者與學生共同參與,這樣不僅分散了壓力,也成就了事情,何樂不為?
對現代人常因過於忙碌或生活步調太快,而引起的情緒失調現象,林昭庚醫師有下面幾點建議:
1.勤練「甩手」運動。
方法為─兩腳分開與肩同寬,左右肩膀自然放鬆,雙手下垂,然後抬起整隻手向前伸起與肩同高,再用力向後甩去,連續做一、二百下(初習者可先由30~50下開始,再漸次增加。)早上起床,梳洗過後做一次,就可全天都很有精神。
2.要多運動與多吃鹼性食物。
接觸大自然的戶外活動,如登山、慢跑、快走、打太極拳等,皆有助於人放鬆心情、解除放壓力。而在做激烈運動前,最好多攝取一些醣類、脂肪,補充蛋白質與維他命,這些對減輕疲勞、恢復體力都有很好的效果,另外,平日多吃鹼性食物也是一個好方法。

運動、規律,養身之要
對身兼數職,每天從早忙到晚的林昭庚醫師來說,時間永遠不夠用,所需的體力也比常人多,而他的養身之道就是─運動與規律的生活。
林昭庚醫師說,養身宜動,就算再忙也要每天活動一下筋骨。但運動的類型應選擇快步走、爬山、氣功、外丹功、散步、靜坐、太極拳等「不具競爭性」的運動。因為凡是競爭性的運動如:籃球、排球、棒球、摔角等,都不免有運動傷害的產生,並不符合中醫養生的原則。以他自己為例,每天大約清晨6點就會起床做運動,練練外丹功或快步走、小跑步,約半個小時,且不論出國或在家,再忙都會持之以恆的做運動。而且,他要提醒大家─運動應量力而為,如果運動量超過自己體能可承受的「心跳負荷量」,也不宜養生。
另外,「規律的生活」,也是他數十年來如一日的堅持。談到這裡,他笑著說:「我的父親53歲就去世了,我的祖父也不長壽,所以我的遺傳基因並不好,父親有的高血壓、膽固醇過高、痔瘡、腎結石等毛病,我都有,況且我目前的工作壓力,也比當年擔任公務員的父親大得多,所以我自知一定要好好的保養身心,才可活得久一點。」林昭庚表示,當醫生的人,通常會比一般人少活3~5年,而自己又是個很忙的醫生,所以應該會比一般人少活10年。
他在十分了解自己身體的情況下,便對自己「對症下藥」─1.以平常心、歡喜心,養心。2.多運動。3.不喝酒、不應酬。4.規律生活,再忙也會準時10點進家門。這些「藥方」看來容易,做來難,除非有相當的自制力,不然無法辦到,但林昭庚卻是實施得相當徹底,而其成果,也可以從已經53歲卻精神飽滿的他身上得到印證。
林昭庚建議,每個人都要當自己的醫生,因為「養身」應從平日對自己身體狀況的了解開始,並自行嚴守醫生的處方與勸告,該吃的就吃,不該吃、不該做的行為就應有自制力。如此的養身,才可收具體的功效。

三餐七分飽,藥療不如食療
「食療」,是由中醫「藥食同源」的理論中發展出的養生之道,也就是說平日三餐的飯菜,就像是可醫療身體的藥品一樣,如果吃的正確,身體自然就很健康,一些身體的毛病也可藉由飲食的調整而獲得改善。由於林昭庚平日的飲食十分簡單,本身又有高血壓的毛病,所以他以丹參、仙楂、決明子3種藥材熬茶喝,促進自己的心血管循環功能,及降血壓、降膽固醇,效果相當好。
一般人的飲食原則,林醫師則建議如下:
1.清淡飲食、七分飽。
2.少喝酒,少吃辛辣食物、加工食品、大魚大肉、飲料、咖啡、蘇打或太多的調味品。
3.建立以食療代替醫療藥品的預防觀念。
林昭庚醫師認為,其實只要在生活上落實養心、養身與食療的觀念,每個人都可活得健康而有品質。而且,養生,並不是中、老年人才要注意的事,越早重視身體的保養,越能擁有愉快的人生。

林昭庚 個人檔案
◎ 學歷: 中國醫藥學院中國醫學研究所醫學博士
◎ 現任:1.中國醫藥學院/長庚大學 教授
2.國防醫學院/陽明大學/台大醫學院 兼任教授
3.澳洲國立維多利亞大學 客座教授
4.西班牙國立馬德里大學針灸研究所 教授
5.西班牙國立巴塞隆納大學 客座教授
6.中華民國過敏及氣喘病研究協會 理事長
7.中華民國中醫師公會全國聯合會 理事長
◎ 養生觀

養心、養身、食療並進。
◎平日養生茶飲配方: 5錢丹參+3錢仙楂+2錢決明子,3種藥材以600cc的水煮沸後,再滾20~30分鐘,將其當茶喝。每天喝一付,有降血壓、促進心血管循環、降低膽固醇的功效。
※林昭庚建議,運動要量「心」而為,衡量法如下: (220-年齡)×0.6~0.9=每人的心跳負荷量。
注意:所謂的0.6~0.9的數字,是可依個人健康狀況漸次增加的數字。
例如,如果你的年齡為40歲,則你的運動心跳負荷量為─
(220-40)×0.6=108(每分鐘心跳數)

若行有餘力再遞增為─
(220-40)×0.7=1266(每分鐘心跳數)

如此依序遞增,但最高不可超過
(220-40)×0.9=162(每分鐘心跳數)
不然,身體的負荷會太大,反而違反養生之道。 

感謝您閱讀直銷世紀數位版內容


標籤:  

延伸閱讀

猜你喜歡

熱門內容

蔡家莉:成功者要有前瞻眼光、不服輸心態

夏日美白漂亮守則

台灣直銷全球第10 值得引以為傲

熱潮紅,最惱人的更年期症狀

成為自己的貴人

薛雪專業領航 總部鼎力支持 玫琳凱接軌全球第三大氣勢

身為領導者,要有對別人負責的能力和熱忱

秋冬重保養,肌膚水噹噹

多做強化心肺功能的運動

染髮到底安不安全?

影音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