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舊布新談座右銘
分類 / 直銷文摘
作者 / 傅佩榮
期數 / 第144期
除舊布新談座右銘
朗讀:
談到自求多福,最好的辦法莫過於「化被動為主動」,採取一套合理的觀念做為人生的積極目標。我的建議是:向孔子請教。孔子是二千五百多年前的人,他的觀念能夠跨越時空的限制,啟發我們現代人嗎?答案是肯定的,不過要看我們如何理解並且身體力行罷了。我先以四句話來概括,就是:對自己要「約」、對別人要「恕」、對物質要「儉」、對神明要「敬」。以下稍加說明:
首先,我們如何對待自己?處在自由開放的社會中,情緒容易起伏、慾望難以控制,為所欲為的結果總是煩惱與痛苦。孔子說:「以約失之者,鮮矣。」(論語˙里仁)意思是:由於自我約束而在言行上有什麼過失,那是很少見的。一個人不肯約束自己、心隨念轉、什麼都想要,最後可能什麼都落空。人生有如狩獵,你必須選擇「一顆」子彈,它或是散彈,將會保證打中幾隻小鳥與兔子;它也可以是一顆威力強大的達姆彈,將可擊斃獅子。達姆彈正是自我約束的人所能擁有的,他為了追求一個遠大目標,願意收斂及修養自己。事實上,自由的真諦在於自己作主,如果無法認清值得追求的目標,人生將難免是浪費的。
其次,我們如何與人相處?子貢向老師請教:有沒有一個字可以做為終身奉行的座右銘?孔子的答覆是:「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論語˙衛靈公)「恕」字由「如心」所合成,意指將心比心、為別人設想。這是同理心的表現。「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一語,肯定了人人平等,應該彼此尊重、互相體諒。把握這個原則,將可「走遍天下無難事」。省思我們過去的人際關係,將會發現許多問題都是欠缺恕道所造成的。這個字值得我們念茲在茲。
接著,看看我們四周的各種物質以及廣闊的大自然,這時應該奉行的準則,是一個「儉」字。孔子珍惜人間的禮儀,但是依然提醒我們:「禮,與其奢也,寧儉。」(論語˙八佾)與其外表鋪張,不如內心真誠,這時的「儉」顯然更能配合我們的情感需要。「敬惜字紙」是很好的傳統觀念,一張紙未經適當及充分使用就被丟棄;對它固然是個遺憾,對使用者則會養成不知珍惜的心態,由此推而擴之,又怎能欣賞大自然的美景呢?無法讚嘆路邊小草的人,是很難品味天邊彩霞的。
最後,在人類與自然界之外,我們必須肯定一個神明世界,以此做為萬物的來源與歸宿。這句話在宗教徒聽來並無問題;若是沒有特定信仰,至少可以把自己的祖先當成神明世界的一部份。古人所謂的「舉頭三尺有神明」,也反映了類似的想法。孔子主張「敬鬼神而遠之」(論語˙雍也),在敬畏神明時,為何要保持距離呢?因為人類應該在世間自負其責,而不宜煩擾神明。我們寧可把重點放在「敬」字,因為心中有敬,言行就會謙卑而有分寸,然後前面所說的「約、恕、儉」也將容易付諸實現。
以上四字分別對應了自己、別人、物質(包括自然界),以及神明世界。這四大領域正是人生的全部,因此合起來構成一套完整的人生觀。這四個字互為因果,譬如:一個人如果不肯約束自己,又怎能體諒別人,怎能珍惜物質,同時怎麼會敬畏神明呢?這四方面的要求可以做為我們一生努力的方向與目標。如果進而詢問其效果如何,那麼孔子、顏淵、孟子,以及歷代無數學者都可以見證,肯定這樣的人生是「快樂的」,是人生中真正的、深刻的、恆久的快樂所在。如此一來,憂鬱症又哪有存在的餘地呢?我們在新的一年中,就以這四字為座右銘,互相勉勵及互相祝福吧!
感謝您閱讀直銷世紀數位版內容
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