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題背後的問題
分類 / 直銷文摘
作者 / 余秋慧
期數 / 第223期
問題背後的問題
朗讀:
和朋友來到一家大型的客家菜主題連鎖餐廳,地段、裝潢、菜色、服務人員、上菜速度、精緻度等,都沒有問題,也有很多名人留下「到此一遊」的簽名,屬於名店的等級。
席間大家突然發現好像有哪裡不對勁,原來是他們放的音樂怪怪的,這樣一個充滿客家氛圍的餐廳,所見均以「客家花布」及客家傳統文物為裝潢主軸,播放的卻是動感的西洋流行樂,摻雜了國語流行歌曲,閉上眼睛像是來到西式速食店般,感覺全沒了。
朋友忍不住跟服務生反應,我則是心想:「精彩的來了」!因為一問一答間,這家餐廳的管理和真正的服務水平必定「現形」。有些餐廳要求員工要行九十度鞠躬禮、對於顧客要畢恭畢敬,表面上看起來是符合規矩、還過得去,但是對於顧客提出的「機智問答」能妥為回覆或是危機處理得當,方能展現一個企業的真價值與教育訓練的落實度。
「請問你們客家菜餐廳放的怎麼不是客家風味的歌曲?這樣好像少了一味!」朋友說。
這位一直服務得當的服務生,原本正流暢的進行他「上菜」的任務,聽到這個問題,楞了幾秒後答:「這我不知道耶,這我要問一下我們店長。」朋友再說:「跟你們老闆建議一下啦,否則太浪費了這個環境氛圍的塑造。」這服務生點點頭離開,但給我的感覺像是我們在「找碴」。
接著繼續上菜,他也沒特別再提音樂的事,也就是他沒有給我們任何回覆。直到發問的朋友再度問他:「那音樂……」他回答:「我們店長說這是總部那邊的人給的MP3,我們只是照著播而已,這是『總部那邊的問題』,我們沒有辦法。」
問題背後到底還有什麼問題?
《QBQ問題背後的問題》
這本書提到的各種概念,曾在企管界頗為風行。我們確實在各種場合常聽到:「不是我的錯」、「不是我的問題」、「這不干我的事」、「能做的我都做了,但沒有用」之類的推托,我們通常稱為官僚、卸責、踢皮球,以為只要將丟到手中的球再丟出去,就沒有我們的事了。結果往往把一個簡單的事情弄得很複雜,問題就在原地繞圈圈,因為沒有人願意「中止」它。米勒直言,這顯然是缺乏「個人擔當」的問題。
這本書,有幾個引人深思的觀念,可以導引不知道問題到底出在哪裡的人,好好檢討自己是否在錯誤的地方做了錯誤的努力,問了錯的問題因而得不到正確的答案。
1.不執著於「跳脫框架」:我們一直有「跳脫框架」才能產生創意的迷思,因此我們發現了組織的不完美,發現了更多的「不行」與「缺乏」。若是花太多時間去思考想擁有的事物,會造成各種拖延的藉口,不如回頭看看現有資源,如何有效整合,在經過「拆開重組」之後,會有一番新局面。不妨問問自己和組織:如何運用現有資源闖出成就?
2.團隊精神的基石:團隊由各式不同背景、專長與價值觀的人所組成,我們要能夠接受每個人本來的樣貌。認清每個人的特殊處,把正確的人擺在正確的位置、做正確的事,看似簡單,卻很多人做不到。團隊精神不是每個人做一樣的事,而是每一個人都為這個組織貢獻自己最拿手的事。
3.你今天學會了什麼:學習並不是出席,也不是聽或講、或獲取知識,如果不清楚學習的真諦,進行的一切學習都是浪費。學習也不僅發生在課堂之中,只要你保持覺知,你便時時刻刻處在學習的狀態。反之,你若對於周圍的感受遲鈍,無視於生命要教給你的真理,縱使唸了幾個學位,還是沒有學會什麼。
熱情不夠正是問題背後的問題
以前文提及的這家客家菜餐廳為例,如果我是該服務生,也許真的不知道為什麼會播這樣不恰當的音樂,但是我會很真誠地謝謝顧客提出這個我們自己沒有注意到的細節,並且對它追根究底,在顧客沒有開口再提之前,就先妥善回應。
如果我是店長,聽到服務生告知有這麼好的顧客,願意把感受告訴我們,我二話不說,必定親自前去致謝,如果職權範圍不允許我有「實物」致贈,那麼我至少會為其添茶水服務,以示重視顧客之意。
你也許覺得「顧客只不過是提出一個建議,你這樣應對會不會太誇張了?」在競爭激烈的現在,百業均是「服務業」,而服務業的經營重點不外乎是「贏得顧客的心」。既然你想得到的是「心」,那麼必定是要先付出「心」,如此才會和顧客「心心相印」。
你能想像如上的處理會帶來什麼結果嗎?顧客會很驚喜,會變成忠實顧客,並為你帶來更多的生意,因為服務細膩的地方最適合用來招待重要的朋友,因此你何愁沒有業績呢?
做的永遠比期待的更多、在正確的地方做更多的努力,用一個老闆的格局來當員工,你就不會埋怨工作難找、景氣不好,各種機會大門都會向你敞開。用一個大老闆的格局來當小老闆,你就不會陷在一個小圈圈裡,有著「龍困淺灘」之慨。面對問題的時候,不要急著推開它,而是自問:「我可以做什麼?我怎麼協助改善?我如何從中獲得成長?」相信問題就不再是問題,而是帶來機會的貴人。
一個充滿熱情的人,不是在某處表現熱情而已,他會將熱情帶到他所做的每一件事情上。因為,熱情是一種生命的品質。那麼,「熱情不夠」是你問題背後的問題嗎?
感謝您閱讀直銷世紀數位版內容
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