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是大腸急躁症惹的禍!
分類 / 直銷人物
作者 / 張佩瓊
期數 / 第98期
都是大腸急躁症惹的禍!
朗讀:
大腸急躁症又叫作「大腸燥鬱症」、「腸敏感症」、「急躁性大腸炎」,或是「機能性大腸炎」。根據國外流行病的研究,「大腸急躁症」的盛行率大約為15%;而國內流行病學的調查則顯示,國內大約有20%的人曾受到「大腸急躁症」的困擾;其中以年輕人佔大多數,而女性則比男性高出3倍。
情緒與心理引發不適症狀
大腸急躁症其實稱不上病,只能說是一些生理症狀的總和表現,而且多半與心理層面的因素有關。根據書田診所胃腸肝膽科主任王志堂表示,大腸急躁症與情緒障礙和心理因素很有關係。
情緒緊張、壓力大、飲食不定時、偏食、熬夜、作息不正常等,都可能引發大腸急躁症。一般而言,工作上或生活上的突發狀況,最容易引發大腸急躁症,例如:考試、業績壓力、公開場合的上台機會等等。而一旦壓力源解除,症狀也會隨之減緩。
根據榮總腸胃科主任張扶陽表示,生理上,特別是腸道異常是大腸急躁症明顯的疾病本體;不過,研究發現這類病患在多種心理等級的分數都異於常人。更重要的是,在絕大部分不同的研究中,都證明「壓力」與大腸急躁症關係密切。也就是說,生活方式、飲食習慣與情緒,都與大腸急躁症有密切關係。
症狀酷似腸道癌變
大腸急躁症的主要症狀之一是腹痛。一般而言,腹痛都發生在白天,當壓力升高時,疼痛次數會增加,程度也會加重。而且疼痛很少局限在某一部位,包括:右上腹、右下腹、左下腹、左上腹、心窩附近或肛臍周圍都會發生。此外,疼痛也常發生在進食後,伴隨著便意而來,且在排便後疼痛立即消除。
大腸急躁症的另一個主要症狀是解便習慣的改變,糞便可能是鬆散、稀便或水便狀,或是出現細、硬、顆粒狀的便秘狀,又或者便秘與腹瀉交替出現。此外,陣發性的腹脹、排出的腸氣過多、排便次數增加、排便須用力、很急、或解不乾淨,也都是大腸急躁症的症狀。
事實上,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有拉肚子的經驗,吃壞東西、緊張、感冒生病等等,都會引起腸胃不適;因此,許多大腸急躁症患者一開始並不在意,直到症狀持續、反覆地發生長達數個月以上,才開始緊張。因為,這兩種大腸急躁症的症狀,極為類似腸道癌變的徵兆,許多大腸急躁症的患者會開始懷疑自己是否罹患腸癌。不過與腸道癌變不同的是,大腸急躁症不會有血便、食慾不振、體重減輕的問題,兩者還是可以判別的。
做腸道檢查比較保險
根據張扶陽表示,如果病患有長期腹痛,而且至少有以下的2個特徵,如:「隨著排便而減輕疼痛」、「疼痛開始的時間與排便頻率的改變相關」、「疼痛開始時間與糞便形狀的改變相關」,才能被稱為是大腸急躁症的患者。
雖然在問診時,很容易就可以診斷出來,但是,對於大腸急躁症的患者而言,腸道檢查仍是必要的。因為有時大腸急躁症合併隱藏其他疾病,偶爾會在檢查時意外發現,因此,先做腸道檢查,可以排除其他如:大腸腫瘤、慢性發炎性腸炎、大腸息肉、憩室炎及大腸的血管病變,方便確認真正的病因,以便對症治療。像:大腸鋇劑的x光攝影或大腸鏡檢查,必要時輔以腹部超音波及小腸x光攝影,就可以得到很正確的檢驗結果。
放鬆心情注意飲食可以減緩症狀
張扶陽指出,大腸急躁症的病徵大約可分為3種,包括:常瀉型、便秘型、交錯型。由於大腸急躁症並非一般單純的腹瀉,因此最好不要自行購買瀉劑或止瀉劑服用,以免造腸道更嚴重的問題。
想要減緩及治療大腸急躁症,最重要在於心理的調適、減輕工作的壓力或緩和情緒。做運動、聽音樂或是靜坐都有正面幫助。其次,應該著手於飲食及生活習慣的改善,謝絕刺激性食物,酒、檳榔都應禁食,也要避免食用豆類、洋蔥、芹菜等食物。此外,高纖食物會吸收水份,與糞便混合後更具潤滑效果,所以常瀉型的患者應該少吃。
其實,患了大腸急躁症,正是身體對你提出的嚴重警告,告訴你得改變目前的生活方式,不然會出更大問題。傾聽身體的聲音,別等到發生狀況,那後悔就來不及了!
感謝您閱讀直銷世紀數位版內容
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