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團隊經營裡,魅力往往決定了影響力。有些人用專業知識贏得尊重,有些人靠熱情感染周圍,而有些人則憑一種讓人忍不住想親近的氣質——幽默、溫暖、真誠。這正是「老古錐」的精髓所在,它不是年齡的標籤,而是一種修煉出的態度與說話的藝術,能讓不同世代的人打開心門、自然互動。當這份特質走進直銷場域,又會擦出怎樣的火花?
最近參加了幾場創業說明會,看到一個與眾不同的現象,以往的說明會,分享者站在台上,往往是熱情洋溢地介紹產品多有效、制度有多棒,但是,我這幾次看到這個名為「老古錐」的團隊,上台分享的銀髮族,都表現出可愛有趣的地方。
他們不會說產品讓我的病不見了,他們會說,你看我現在可以跟孫子騎腳踏車、可以跟太太合唱Karaoke、可以到醫院做志工、跟安寧病人談人生樂趣,講生活的笑話,感受到活力與熱情,令人耳目一新,完全不同於以往,老人只會談過去、講道理的刻板印象,也由於這種歡樂的氣氛,讓與會的年輕人也都熱絡起來。
師傅的錐子與老古錐的智慧
我們在閩南的方言裡,「古錐」是用來形容人、話語或事物,這個人可愛有趣,就稱他真「古錐」,但「古錐」原是一種鑽物的工具,原意為「古代的錐子」。然而在佛經中,「錐」常被用來比喻能使人開悟、領悟道理的媒介或方法。這種比喻後來引申到形容那些善於說禪、機智幽默的僧人,被稱為「古錐」或「老古錐」。
《滁州瑯琊山覺和尚語錄》:「就像剛被洞山在腦後那麼一錐,整個人都神清氣爽起來。」這本是譬喻之說,後來形容帶有機鋒、語多巧智的禪師。到了現代,「古錐」的用法更加廣泛,不再僅限於僧人,任何可愛、討人喜歡的事物,都可以用「古錐」來形容。
錐子是鑿石削木的工具,一般師傅手中都握有各種大小錐子,也會挑選使用一陣子、把手不磨手、刀面沒那麼鋒利,反而更順手的,當作貼身吃飯的工具。所以,我們在工作室會看到許多老師傅,慣用使用數年、隨身專屬的老錐子。尤其,我們看到老師傅的功夫,不會使勁用力猛敲,而是依照材質及設計的角度,用適當的力道,一錐一鑿,才能雕琢出傑出的作品。
台灣本土雕塑大師朱銘,他融合傳統木雕與現代雕塑的精神,以青銅、陶土、不鏽鋼來創作,逐漸發展出超越兩者的獨特風格,他的「人間系列」刻畫眾生百態,以去形存神的手法表現自己對世間的觀照,而「太極系列」更以其融合「形與神」兼具的特質,深具心靈意境的昇華,尤其他對雕塑即修行的執著,使朱銘成為台灣一代的藝術家。
銀髮族的新姿態
從說大道理到聊生活趣事
以往與年長者在一起時,老看到他們講過去的光榮歷史,倚老賣老,一直以來與年輕人都有代溝,但是現在,我們看到許多長者完全改變了自己,學習做一位受歡迎的「老古錐」,講起話來都是逗趣、活潑的故事,利用圖文並茂的短視頻,在網路群組做直播,參加線上會議,說幽默的笑話,不僅在團隊裡面廣受歡迎,同時也與年輕的隊伍有熱情的互動,讓人覺得年紀不是問題,態度才是關鍵。
總結來說,「老古錐」一詞的演變,從佛學用語到形容可愛的事物,體現了語言的靈活性,和文化傳承的獨特魅力;反觀直銷人,更重視為人處世的智慧,更像是使用錐子的功夫。所以,你的談吐措辭是鋒利的錐子,還是成為一位圓融可愛、受人歡迎的老古錐,就看你的領悟及所下的功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