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者多勞而死 智者多慮而亡
分類 / 直銷文摘
作者 / 馬文彬
期數 / 第184期
能者多勞而死 智者多慮而亡
朗讀:
能者多勞
每次有夥伴提到這四個字,勢必會有兩派極端的說法出現,第一種情形是這樣,不想做事的人只要會說「唉~,你就能者多勞嘛!」,就能把很多組織裡的工作推得一乾二淨,因此有句順口溜是這樣說:「能者多勞、勞者多死、死者活該。」,雖然帶有一些揶揄的味道,但這也或多或少地反映出一些事實。
不過也有第二種情形是這樣,有的夥伴喜歡把很多事情攬在自己的身上做,由於每次的付出都有實質或心理回饋,譬如下線組織的認同、個人成就感的獲得、能力與知識的精進和累積,因此能者多勞,對自己來說,不僅帶來更多的收穫與成長,更是在系統裡建立良好人際關係的一種做法,一舉數得,何樂而不為呢?
沒有不敗英雄 只有常勝團隊
其實,這句話的出處是來自於莊子的列禦寇篇,原文是這樣寫的:「巧者勞而智者憂,無能者無所求。」原本意思是說,靈巧的人多做點事,智慧的人多思考、憂慮,要是人們能棄智絕巧,就不會有什麼欲求;後來被人引申為「能者多勞」,大多用於對有能力的人的稱譽之詞。
但現在很多年輕一輩的直銷夥伴,總是以這句話為藉口,把原本自身該做的功課都推給了上線,藉機偷懶,推卸責任,只要享受直銷帶來的甜美果實,卻不願學習組織溝通和夥伴教育的重責大任。
我常常跟夥伴分享,下線再找就有了,上線卻只有一個,不要吃定上線無怨無悔的付出,就想辦法把他(她)操到累死,這樣就真的成了「能者多勞而死」啦,你也就少了一個能幫助自己成功的人!
當然,在另一方面,這種「能者多勞」式的上線,其實自己本身也要負相當的責任,不能因為天生溝通能力強,就什麼事都要自己做,什麼case都要自己談,到最後除了把自己累的要死,下線夥伴也失去學習成長的機會。
「強將手下皆弱兵」這句話一點也沒錯,其實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每個人的專長不同,組織能分工合作才是未來的趨勢,隨著學習性組織的時代來臨,優秀的系統領導人早已經發現:沒有不敗的英雄,只有常勝的團隊。各位有沒有發現,在這幾年電影「超人」也演變成「驚奇四超人」或「超人特攻隊」,連超人都要找團隊了,更何況是我們平凡人呢。
智者多慮而亡
「世人皆因聰明苦,智者多慮煩惱多。」,把一切都看得清清楚楚,將所有都問得明明白白,人生必定很苦惱。這些都是古人給我們的智慧,有的人經營直銷事業,連開始都還沒開始,一下子問制度的缺失,一下子問獎金的分配,東要一張產品認證背書,西討一份公司的背景資料,忙得不得了。
我常跟夥伴分享,就算你把各家的獎金制度研究到博士等級,你也賺不到一毛錢;當然有的人會反駁:我不把公司的背景搞清楚,怎麼跟別人分享呢!這話當然沒錯,接下來我用兩個案例來跟大家分享。
第一個是某家美商化妝品直銷公司,產品單價低、獎金分配少,要是拿它的制度去跟其他公司比較,幾乎是不可能有人願意經營,然而,自1886年成立至今,它依然是全球前十大的直銷集團,你硬要說它很難做,人家這一百多年來,可做得比很多後起之秀都好得太多。
多勞多慮方向要對
另一個是大家都愛談的鴻海集團,你要是在1974年它剛成立工廠的時候去參觀,不要說投資這個事業啦,你可能連借錢給它都要考慮很久,然而它現在已經是全球唯一能連續五年名列美國商業週刊(Business Week)科技百強前十名的公司,以上兩個例子都是任誰用各種理性思維都算不出來的結果,而「智者多慮」不正是因為想得太清楚嗎?
各位在直銷事業一起打拼的朋友們,在這期文章結束前,讓我們一起看看下面這篇來自心靈雞湯的故事:一個替人割草打工的男孩打電話給一位太太?:「您需不需要割草?」太太回答?:「不需要了,我已有了割草工。」
男孩又?:「我會幫您拔掉花叢中的雜草。」太太回答:「我的割草工也做了。」男孩又?:「我會幫您把草與走道的四周割整齊。」太太?:「我請的那人也已做了,謝謝你,我不需要新的割草工人。」
男孩便掛了電話,此時男孩的室友問他?:「你不是就在幫那位太太割草打工嗎?為什?還要打這電話?」男孩?:「我只是想知道我做得好不好!」。
最後要跟大家分享,若您非得要「多勞」、「多慮」不可,不妨想想上面的小故事,「多勞」、「多慮」絕對是一件好事,只是要「勞」對方向、「慮」對方向;為組織的系統化發展而「多勞」,替下線夥伴的生涯規劃而「多慮」,大家合力完成目標,而非只靠少數一兩人來做,那麼組織的穩定成長就是水到渠成,事半功倍了。
感謝您閱讀直銷世紀數位版內容
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