訂閱優惠    註冊登入
全球華人直銷媒體第一品牌
直銷文摘

跨國直銷正是時候


分類 / 直銷文摘
作者 / 編輯部
期數 / 第22期

    跨國直銷正是時候


朗讀:

《總論篇》

直銷國際化新趨勢
隨著時代變遷,生產器具機械化,運輸工具快速發展,愈來愈多人相信,國與國的距離日漸縮短,差異程度日益減少。整個地球彷彿一個村落,訊息互通、語言互通、產品互通。
組織、產品為直銷國際化之主因
對直銷業而言,邁向「國際化」的動機,可從組織、產品兩方面看出:
就組織面來看,直銷公司在母國發展組織網,直銷商日漸增多,且有「國際推薦」的動作時,便表示直銷商有走向海外的需要,直銷公司通常會設立海外據點,因應直銷商的需求。另外,當直銷公司在母國發展日趨成熟,營業額以穩定速度增加,顯示公司內部資源足夠,便會考慮開闢海外市場,期望業績再創佳績。
以產品面而言,直銷產品可分為耐久財(如健康器材),與消費財(如健康食品、保養品、清潔用品)二種。耐久財耗損性低,代謝率慢,使用者少會重覆購買。故銷售此類產品的直銷公司,在本地發展穩固後,定會走往海外,開拓新市場,增進財源。消費財的更新率高,由於觀念的差異,各地需要的產品不同,例如開發較慢的國家,較需要清潔用品;開發程度較高的國家,會較重視健康食品。
抓住時機,各家見解不同
台灣本土直銷公司,在本地發展成熟之餘,自然會將觸角伸向太平洋地區,南進馬來西亞,北進日本、韓國,位於東亞的大陸,更是塊不容忽視的大餅。少數發展較快的公司,看準東歐是剛從鐵幕釋出的樂土,也紛紛東進歐陸。
他們跨出海外的時機為何?所抓住的契機又在那呢?生產健康、有機食品的陸嘯釧認為,一切是「因緣成熟,自然發展」;研發健美茶食品的孫崇發強調,「天時、地利、人和,就能發展」;銷售健康器材的李信興表示,「派遣先鋒部隊,待法令全完成後,即可先馳得點」;出身廣告界的吳鼎則說道,「階段性經營心態不可忽視。」
美、亞、歐洲皆為閃亮明星
雖然,在最佳的投資契機下搶灘,是成功的要素,然而事前的市場調查、環境探勘也是不容忽視的一環。因此,跨出母國之際,對全球做一番市場評估,找出最具潛力的地區,是每個直銷公司國際化的必備動作。
美國的直銷市場發展已近四十年,在日趨飽和的情勢下,成長速度較遲緩。亞洲市場卻正好相反,由於它近年來經濟高度成長,人口大幅增加,對直銷而言,是相當吸引人的利基,也使得東北亞、東亞、東南亞三區成為直銷公司競相投資的市場。歐洲是直銷人眼中的一塊璞玉,一方面因歐盟的成立,歐洲自由貿易協會預估1995年,國民生產毛額會高達6兆7520億美元;一方面東歐脫離鐵幕,人們更有賺的慾望,市場深具潛力。
市場策略因地不同
確定發展的時機、地區,市場策略的運用也相當重要。各家進入的策略互有異同,可分為自己發展型,公司與直銷商雙管齊下型,及公司政策型來探討。
另外,在資金籌募上,每家公司的策略也不同,有預先保留海外拓展基金;有到當地找適合人選,用合資方式經營;或是分20%以下的股份給直銷商,一起做股東。每種方式各有利弊。
在商品方面,商品標誌、包裝色彩、成份的比例、商品口味與氣味,都值得注意,須做符合當地法令及消費需求的調整。至於商品的價格,考量因素更廣,從關稅、匯率到運輸費用,都得仔細評估。
無國界管理是新走向
直銷公司邁向國際化後,首先面對的即是「管理」的課題。
管理跨國性的直銷公司,要有正確的經營理念,更因為直銷結合了市場學、傳播學、政治學,跨國的經營者在實際運作時,以「階段性學習」的心態來面對,較無障礙。
除了理念,管理首重人才。海外分公司的管理者,是由母公司派去?或啟用當地人?兩種說法各有優、缺點,是個見仁見智的課題。
至於母公司「遙控」海外分公司的方法,大致可分為威權式、督導式、開放式。近來,有些分公司自行研發出較不一樣的管理方式;扁平化組織管理,也值得多加注意。
現今,正逢「產業走向國際化」的世紀大趨勢,本刊編輯企劃了時機、區域、策略、管理四篇文章,希望藉由這四個角度的切入,提供有心立足全球的直銷公司,較周全的思考方向。

《時機篇》

抓穩時機掌握商機
台灣本土公司在營運上軌道之餘,自然而然首先將觸角伸向汎太平洋區域。而在南進華語社會時,馬來西亞是選擇的首站,北進的首站則是香港。香港是目前大中華兩岸三地最佳轉運站,除開發香港市場外就生意眼光而言,可以「立足台灣,心繫大陸」,等待大陸直銷法令一公佈,馬上可以揮軍北上。至於日本、韓國,也充滿潛力;擬進入美洲,最好能解決語言隔閡的因素;若想西進歐陸,必須瞭解歐陸雖是塊成熟市場,其中東歐剛從鐵幕釋出,西歐和北歐是較佳選擇。
美商公司位於陸塊相連的北美,自然往北伸展到加拿大,再東進歐陸,西進太平洋者汎亞區域是他們普遍看好的直銷市場,因為大西洋文化式微的同時,太平洋文化將是未來主掌世界的經濟區域,亞洲無疑被視為直銷最後一塊樂土。
因緣成熟自然發展
陸嘯釧,在台灣設有研發工廠,生產健康食品及有機食品;他表示,該公司在台、港、新加坡、泰、印、馬來、日、韓、、美加、南非、匈牙利等地皆設有據點。在設立新據點時,他們一定先研究當地法令,再找稅務及會計專家試行研究,如果當地法律及稅法都適合做直銷,他在考量市場潛力及發展因素可以後,立即設立據點。不過發展至今,他除了對市場瞭解透徹而在當地發展之外。也有些情況,是因應直銷商因產品好而帶回自己所屬鄉園做直銷,而不得不在當地設立據點;可謂是水到渠成。
近來他往返大陸四川數次,由於產品中有花粉成份,因此嘗試將台灣蜜蜂帶到大陸一再研發。目前已將產品送大陸奧運選手及海南島跳水隊試吃,如果試吃結果良好,公司向大陸官方推薦事業時,就有迂迴的餘地。而且四川有1億6千萬人,當地又有銀耳、冬蟲夏草等珍貴藥材,因此,除原有產品外,他也積極與西南醫學大學研究合作,試圖開發產品。目前陸嘯釧正與大陸官方周旋,試圖讓他們瞭解直銷,希望未來可以順利在大陸市場發展。他對大陸市場的感言是:「以柔克剛,要看千秋不看一世。」
隨緣隨喜靜待時機
孫崇發,身為生產健美茶及健康食品的台灣公司董事長,他坦承「天時、地利、人和是海外發展的第一步。」他將經營理念歸結於「隨緣自然」,從不刻意追求在何時往何國跨出國際腳步,總之「直銷無國界」,許多國際發展是隨緣隨喜的。此外,他勸告有心往他國發展的同業說:「先衡量自己的修行,能否吃下這塊餅。」像他二周前方從美國考察回來,目前往美國發展的腹案是先在洛杉磯成立研究發展部門,待時機成熟後,再開拓美國市場。雖然垂青於美國市場潛力大,又是直銷發源地,但他絕不貿然採取行動。
雖然是台灣本土公司,國際化動機卻要追溯到公司草創初期,孫崇發說:「公司成立時就有國際化的構想,以成為東方最好的直銷公司為宗旨。」然而他總是靜待時機成熟,深信運到財自來。
孫崇發的公司目前在台、日、韓、馬來及南美的阿根廷皆有據點,他認為馬來西亞一地通行華語、英語、馬來語、台語等華語,對著重口耳相傳、推薦、教育的直銷事業而言,無疑是華人經營直銷業者創業的天堂。至於大陸,走向自由經濟後,絕不可能走回頭路,因此不需大本錢的直銷,正是個人事業,他眼中的大陸市場,須靜候當地建立起遊戲規則和制度,才能正式進軍,有心往國際發展的目標,他只有一句過來人的建議:「慢慢來,別太心急。」
乘風破浪先馳得點
以有氧搖擺機和健康食品起家的一家台灣本土公司,自1990年成立至今4年多來,除台灣本島南北6大營業點外,1992年起至今,已發展到馬來西亞、香港、泰國、美國、中國大陸。新加坡礙於現行法令禁止直銷,所以先以傳統方式行銷產品,目前正擬和日本、印尼等國,採合作行銷方式開發當地市場;韓國則希望採用新加坡模式;澳洲也列入發展重點,正在評估中。
該公司副總經理李信興說:「海外拓展原則上採取一年一區一國為前提,事前須在人才和市場有充分準備。目前台灣行政人員高達83人之多,正是先行儲備未來國際化人才。而每年有計劃派遣經銷商到海外旅遊,進一步商討未來長期派駐經營都是國際化的先期作業。」李信興以經驗勸告同業往海外發展應注意的事項:
1.評估風險問題。
2.往海外拓產是否有必要。
3.當地市場遠景及消費能力、經濟發展是否已臻成熟。
4.當地政治安定性及法令是否容許正統經營。
就他經驗而言,公司須未雨綢繆,不斷培養派駐海外的幹部,對有意發展的區域優先在當地法規範圍內合法營運,待時機成手或直銷法令一公佈即可迅速展開商機。若能依此而行,應可在波濤洶湧的詭譎商情中,經騎過關乘風破浪。
倉促發展烏龍頻傳
據悉有心往海外發展的本土公司不在少數,受騙上當的傳聞也不少。某公司曾在馬來西亞投資200~300萬元,卻被當地合作公司擺了一道;另一家搶在他國法令未核准前先行營運,不料法令一公佈廈來,產品未獲核證,受到當地官方百般刁難,事後花錢消災;因此,直銷公司急於國際化的同時,不可不慎。
沉穩掌舵緩步慢行
以護膚連鎖店起家,目前在台灣嘗試以直銷型式發展的業者蔡燕萍表示,台灣地小人稠,國際化是必然的趨勢。自創品牌,往國際行銷是本地業者應努力的方向。許多外國品牌在本地找尋合資經營者,一旦經營順利,馬上收回代理權,所以她早在義大利及澳洲設廠生產,為將來海外發展預先佈局。進入大陸市場時,也率先在各大百貨公司、商場設立專櫃,並在媒體上造勢,未來不排除在大陸發展直銷的可能。
觀測風向穩健出航
廣告界出身的吳鼎,2年前自創直銷公司,經營頗為成功,他以台灣為根據點。將本地定位為國際行銷的角色,而把產品中的機能性奶粉的生產單位設於澳洲紐西蘭,在美國設立研究機構;至於保養品部份則在美國雅特蘭大做OEM;所有產品皆在台灣登記商標權。在他理念中,直銷和傳統沒有差異,只有行銷方式不同罷了。國際化時機選擇上,他採取階段性經營策略,必須在當地經營達到穩定階段後,他才會發展下一步。
1994年11月將首度以合資方式,進入外海發展第一個據點:香港。對東南亞印尼、馬來西亞的發展策略而言,該公司擬與一家公司技術合作,以商品供應方式行銷。他的下一個目標在日本和韓國。由於日本R&D能力強,他考慮以合資或多角化經營。出身傳播界的他,不忘在新市場產品上市前先打廣告宣傳,引發市場注意品牌形象。
海面風平順波暢行
一家在美國有38年直銷歷史,生產清潔用品、保養品、健康食品的美商公司,1994年9月份正式來台發展,台灣區總經理林財添說明該公司來台設立分公司的原因,他說:「數字顯示亞太市場是成長最快速、最具潛力的發展地區,台灣更是其中最耀眼的地區,深具影響力。」該公司固守美國本土,採取保守經營方式、國際化也是在穩健中漸次運行,從美國往北到加拿大,南往墨西哥,約13年前到日本,在太平洋區域的發展尚有馬來西亞、新加坡及台灣。
林財添個人接受美國公司徵召,打算在台灣一試身手的原因是看重台灣舞台的三大成熟性:1.環境2.市場3.法令。官方重視直銷法令,民間直銷組織也相當健全,如直銷學會等,雖然台灣市場直銷已經發展得相當熱絡,他仍然看出商機潛能所在。例如:
1.人民在醫療費用花費過高,勞保瀕臨崩盤,人民有藥補不如食補的觀念,在在有助於保健食品推薦。
2.婦女所得豐厚,人口密集,對於需要高消費,教育消費者的保養品市場深具潛力。
3.空氣、水源污染日趨嚴重,有助環保功能的家庭清潔用品的銷行。
在敦化南路25層智慧大樓2樓的分公司,6~10位美國總部派來的外籍工作人員正辛勤的將一切制度納入正軌,林財添也有信心蓄勢待發。
順風而行不畏艱難
華裔美國公民陳得福博士,以中國文化為利基在美國本土創立直銷公司發展至今,全球有20多個據點,遍佈3大洋5大洲,當初他用發音不準的美語,順利將經營的產品打入以白人為主的美國主流市場。他認為國際化的重點不在語言能力,而在產品品質。他說:「良好的產品才能擁有基本消費群眾,直銷商因產品獲利,像槓桿原理一樣會攏絡更多直銷商的心。」
如果單以利為導向,不考慮產品的良劣,就如同前一陣子在大陸某直銷公司隨意找來一種商品做媒介物,運用直銷原理,在第三世界無直銷法令的地區,如火如荼的召開發財夢想大會,以「加入就能發財」為號召,吸引數千人加入。往往大會開得快,倒得更快。
另有直銷公司,打著「6代抽30%」的制度旗幟,強調每一代可抽5%,以誤導的制度數字障眼法,其實都不能永續經營。
陳得福以自己的觀念分析未來三大直銷潛力市場:
1.北美洲:市場成熟且有1000多家直銷公司,競爭力大。
2.歐洲:東歐目前不穩定,但西歐經濟能力足以發展直銷。
3.鄰界太平洋各國:人民經濟力、科技發展,使本區成為最後也是最大的機會市場。
從不刻意投資,而是順應當地需求,自然發展,是陳得福的經營策略,或許可提供直銷同業作為參考。

《區域篇》

各國潛力審慎評估
21世紀是直銷的世紀;更是未來行銷通路的大趨勢。隨著國際化腳步的催促下,直銷已蔚成一股世界風潮,除了在直銷鼻祖美國和現階段交投熱絡的汎亞市場,有著相當規模發展外,歐洲直銷市場的雛形,已約莫可見。
如何在每一塊土地上,用人用心蘊釀出豐碩的成果呢?除了天時、人和外,地利也占了極重大因素。雖然,在最佳的投資契機下切入市場,攸關企業國際化的成敗,然而事前的市場調查,環境探勘更是不容忽視的要素。
唯有天時、地利、人和,才能使企業無限嬗遞,成為真正無疆界的直銷事業。
美洲直銷市場臨成熟飽合點
40年代末期的美國,在企業與商業的激烈抗爭下,產生了直銷新通路。從歷經懷疑到認同的過程中,付諸相當多的犧牲與代價,在30~40年的孕育下,現在美國的直銷市場已展現成熟的態勢。
根據行政院僑務委員會,海外華僑、華人人口統計數據顯示,目前在美洲約有220多萬的華人,在為數不少的人口,加上幅員遼闊及良好的運輸系統,美國市場的直銷潛力,彷彿有著一股強烈的吸引力。而這對一心想躍昇國際舞台的直銷人而言,無疑地,是倍受關注。


已有38年歷史的美商直銷公司,其台灣區總經理林財添表示,直銷在美國已有30~40年的歷史,直銷市場的發展遠比汎亞地區直銷市場來的成熟些,在趨向飽合的市場狀態下,成長速度呈現遲緩現象,而未來發展將不如汎亞區來的蓬勃。另一美商直銷公司負責人陳得福也表示,目前在美國本土已有1000餘家的直銷公司,市場的競爭日漸白熱化,市場遠景將可能不如亞洲來的好。
基於上列因素的考量下,美商直銷公司紛紛踏出了美國領土,到世界各國尋找更合適發展直銷的據點。
然而,不同國度裡的直銷商對各國直銷市場所抱持的態度,卻又截然不同。擁有7家海外分公司的本土直銷公司副總經理李信興說,雖然在美國的華人與當地總人口數相較之下,僅屬少數人口,但憑藉著美國發展直銷的歷史背景、法令制度都遠比剛興起的汎亞地區國家完善,所以,美國直銷遠景仍是有利可圖,他認為,未來美國還是一個直銷天堂。
在直銷界待了二十多年的陸嘯釧,有著不同的見解,他認為,隨著世界經濟不景氣的態勢下,美國已日漸貧窮。完善的福利制度,負擔過度的人口,也降低了人們的購買能力,加上新一代的年輕人,多半有著強烈的虛無主義,未來美國直銷市場,無法寄予厚望。
此外,已躍登國際舞台的本土直銷公司總經理孫崇發,在國際化前即做了一番市場調查,他從另一角度切入,認為,雖然直銷目前於美國有一大片市場,但因當第Marketing Plan相當的強,本土直銷公司若欲跨足美國市場,分享一杯羹,則須有著相當深厚的實力,否則難以生存。
隨著陸塊連結,無語言阻隔的優勢,美洲直銷市場,北接加拿大,南銜墨西哥,加之以美國從中推波助瀾,使之成熟飽合的美洲直銷市場,已再度向前邁出一大步。
亞洲直銷市場站在起跑點上
亞洲經濟的高成長,讓全球經濟重心從大西洋彼岸移至太平洋,由聯合國1993年5月發表的人類發展指數顯示出,日本因個人可支配所得遽增,取代了加拿大,成為生活水準最高的國家。而台灣也以6%的高經濟成長,以及世界數一數二的外匯存底,見證出亞洲已成全球經濟活動新焦點。
在這美麗新契機點,不僅傳統事業,直銷事業所締造的佳績,也將於不斷攀爬的營業數據上脫穎而出。
1.日本─借力使力,因地制宜
東北亞發展直銷最早的國家,非日本莫屬。自60年代起日本即有直銷的行蹤,迄今已有20~30年的歷史。在20~30年的孕育下,日本的直銷制度與法令已日臻成熟。由全球直銷產業總額觀看,日本營業總額即占了54.35%(340億美元),由此可知,日本直銷市場是令人垂涎的。
隨著國際化腳步的來臨,對於生性強烈排外的日本民族,該如何擴展直銷呢?多半業者表示,日本在亞洲,不論科技或行銷都位居領導地位,所以最好採用因地制宜的合作方式,如此才能在進攻日本市場上獲得最大的助益。借力使麗,以達到最高效益。
2.韓國─撲朔迷離法規不全
而觀看韓國。它的直銷市場所流露出的卻是,模糊的法令制度,與良莠不齊的直銷公司,加上當地政府也對直銷有著警戒心,使之前往發展的直銷公司問題頻傳。
業者吳鼎認為,韓國政府對直銷所秉持的態度與大陸官方有雷同之處,所以未來直銷將有可能轉向單層直銷或少數層級的直銷;此外,更有業者耳聞,韓國的直銷有可能於明年正式開放,至於屆時情況如何?目前仍處撲朔迷離的狀態,所以想要開發韓國直銷市場,業者仍須貫注更多心血,才能使未來成果卓然。
3.台灣─潛力無限,法規健全
許多直銷業者將台灣視為孕育國際化人才的最佳搖籃,並抱持著立足台灣,胸懷大陸,放眼東南亞的雄心壯志。試分析,究竟台灣掌握何種優勢呢?綜合本土及外商來台投資直銷業者的看法,可歸納出以下幾點:
■台灣的人口結構性強,人民性屬積極,個人創業意願極高,未來勢必可創造出可觀的成績。
■自1992年公平法實施後,台灣的直銷就像邁入另一新紀元,在法令基礎成熟下,相關單位也紛紛成立,成為直銷業者另一助力。
■國民所得逐年提升,也加強了人民的消費能力。
基於以上的優勢,台灣已是直銷業者一致認為開發直銷事業最佳溫床。
4.香港─經濟力強,轉運跳板
擁有近五百萬人口的香港,一直以來被視為各國直銷公司國際化的跳板,不論西進或南進,它都是國際化的第一據點。憑藉著資訊流通快速,以及鬆散的直銷法令,吸引著許多公司前往設立分公司,至於「九七大限」,市場是否會有所變化呢?陳得福認為,「九七是報紙急,人民不急」,香港的市場應不致九七大限而有所變動。
然而,我們姑且不論九七到來的影響,針對香港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頗不失為一進軍國際化的緩衝站。
5.大陸─亂中有序,靜候轉機
腹地廣大,擁有世界第一人口數的大陸直銷市場,儼然已成兵家必爭之地。目前大陸方面的直銷法令規令尚未明確狀況下,業者李信興仍信心十足的表示,「大陸市場是亂中有序」。而另一家本土直銷公司台灣區總經理黎煥鑫則看中大陸中國人勤奮、積極的本性,視為頗一值得開發的疆土。
然而有些業者目前仍處觀望狀態,裹足不前,原因何在?孫崇發表示:除了法令外,人民教育等觀念落差,時機尚未成熟,待時機成熟再一舉進攻,才能有所斬獲。陸嘯釧也表示,在目前市場狀況不明確,貿然行動,危險性太高,不如緩緩吧!陳得福則認為,最具市場潛力的地方,也就是最危險的地方,到大陸發展可能呈現二極化的反應,不是大好即大壞,為避免讓大陸走上20幾年前的台灣直銷途徑,教育大陸市場健全發展,是當務之急。
除了業者所憂心的法令、教育、制度外,還有令人頭疼問題:交通運輸。曾經有直銷公司運貨,從裝貨到卸貨,竟掉了三分之二的貨物!如此不安全的運輸系統,令人不得不好好考量。
抱著又愛又怕的心理,想吃掉大陸這塊大餅,據業者經驗,恐怕還得再熬個2、3年。
6.馬來西亞─華語世界,發展活躍
憑藉著無語言阻隔的優勢,加上東南亞各國大半由華人掌握經濟大權,使得本土直銷國際化業者,箭頭即轉向東南亞各國發展。在東南亞區域裡,又以馬來西亞的法令、制度較為完善。很快地,馬來西亞即躍昇領導東南亞直銷市場地位。
孫崇發表示,馬國於1993年6月頒布直銷法令,在有法令的國家裡發展,才有保障。黎煥鑫也表示,馬國的直銷歷史也有7、8年之久,人員的訓練也較為成熟,加上當地華人仍存著濃鬱的人情味,發展直銷,猶如多了一股催化劑。李信興也贊同說,在華人多的區域裡,拓展直銷成了較容易的事,聊起話來也較具親和力。
至於東南亞其他各國,如印尼、泰國等地,業者也都抱持著和馬來西亞相同的看法,未來都將是國際化的據點。
歐洲經濟聯盟可攻可守
規範歐洲共同體(EC)政經統合的馬斯垂克(Maastrcht)條約於1993年11月1日正式生效。在自由經濟的衝擊下,東歐社會主義已全然瓦解了,在歐洲聯盟為促使區域內經濟均衡發展之際,歐洲自由貿易協會(FFTA)更預估將於1995年國民生產毛額會高達6兆7520億美元,視之為全球最大經濟體。
西歐的富裕,不斷挹注東歐,這股扶持的力量,對於東歐市場這塊璞玉,給予相當大的助力。基於人性追求富裕、擺脫困頓的本性,以人來直銷的這行業自然不會放棄它。只是在這人文背景與語言不通的異域裡,如何邁開第一步?多半業者抱著如臨深淵、如屢薄冰的心態來到歐洲開發直銷市場。
到歐洲已有一段時日的陸嘯釧,雖感歎歐洲直銷難做,卻又滿懷希望的說,剛從社會主義下解放的東歐人民,有著強烈的賺錢裕望,本著積極性,市場將深富潛力。
從美國來到東歐的陳得福說,基於全然不同的人文背景、社會型態,對於東歐直銷市場,仍需一段時日的努力。
新市場的崛起,業者的顧忌難免較多,李信興對歐洲市場提出了個人觀點,認為在華人少,區域阻隔遙遠下,歐市實在難以開發。
詭譎多變的東歐市場,目前仍是一片撲朔迷離,未來發展如何,相信只能靠時間來驗證了。
至於富裕的西、北歐市場,隨著市場自由經濟的運作,健全的福利制度,及普及教育水準,直銷在此人民的接受程度自然大為提昇,惟其不同是因產品類別。在機能性質的強調下,涵育高人文素質的西北歐,更應考量當地人文及生活水準,直銷業發展才能大有斬獲。

《策略篇》

擬好策略攻守有據
「稅務和法律是叩關前,必先熟知的遊戲規則。」直銷公司經營者陳得福慎重的指出,目前在歐洲直銷市場,有商德約法作為準則。美洲早已有法令及相關條文做為依據,汎太平洋則尚未有完整的規範,就地區別而言,香港的直銷法令可說是亞太地區最為寬鬆的;馬來西亞則採報備制,每年皆須重新報備,過程較繁雜。台灣目前採登記制,是汎亞地區最完備的法規。日本所擬議的直銷相關法令,由「日本直銷協會」負責執行和宣導。
現今大陸方面,上海和廣州已著手立法,預定明年初可定案。韓國方面,雖有直銷法令,但規章仍有待商榷,而政府積極修正中;印尼的規章也不是很明確。業者孫崇發說明:「在遊戲規則尚未明確的國家,最好採較保守的方式來觀察,切勿因操之過急,而鑄成大錯。」
在稅法上,各國課稅標準互有不同,如香港地區直銷商稅率為16.5%,是屬最簡化的報稅方式,而日本、馬來西亞皆要申報所得稅,台灣自1994年起,國稅局針對直銷商所得,有較明確的課徵規範,業者陸嘯釧指出:「任何國家的法令與稅務皆要明確認知,在稅務上更不能打馬虎眼。」
掌握資金維持公司命脈
資金,是公司生存的命脈,某些公司即在營餘或年收入裡,保留部份資金,約佔年營業總額5%至7%左右,做為海外拓展基金,當公司業務邁向國際化時,即有充分的資金可運用。直銷經營者李信興表示,該公司在走跨國經營前,已預留資金做為儲備。
有些管理者,先到當地覓選人才,再以合資的方式運作,此種模式需和對方建麗良好溝通網路,且在經營理念上達成共識,否則易造成紛爭。陸嘯釧表示:「我們公司的商品進入香港之前,先得到當地一位名西醫的肯定,再與他合資開業。」
另一種則是開放股份讓直銷商入股,每人所持股份約20%以下,以董事集團來決定,此集資方式,不但可分擔風險,也可藉由智囊團的裁決,來消解合資上溝通不良的情況。業者吳鼎即表示:「公司以募股方式籌備資金,不但可提高直銷商的向心力,亦可避免個人財力不足之險。」
集資運作的考量,不可忽略各國人情風俗,像日本是排外幸很強的國家,必需用合資的方式,較有可能打入市場。香港人民以利益為導向者居多,若用獨資的模式,或許較能掌握當地狀況。東南亞各國無特殊情況,用何種方式皆可,若以募股方法運作,或許更能深入瞭解當地所需。
跨國策略互有異同
在稅務和律法已有通盤瞭解,而資金籌備也達成熟階段,下一步即應考慮以何種方式進入目標市場。
各家直銷公司跨國策略互有異同,可概括分為自由發展型、公司和直銷商雙管齊下型,及公司政策型。
1.自由發展型。就是任由經銷商到國外推展,當組織、營業額都達相當標準,因制度和管理、運輸之需求,公司才到該地設立海外分公司。
2.雙管齊下型。由公司動手策劃,探勘市場,並發佈訊息,讓直銷商一起參與,從直銷商體系組織中,獲得實地經驗做為評估點。當分公司成立時,直銷商再配合公司運作,做宣傳、造勢、見證等活棟,這不但緊密地結合公司與直銷商的信賴度,更提高公司的公信力和知名度。直銷商林月隨說道:「公司的政策我絕對配合,現今公司正在規劃大陸市場,我也積極參與。」雖說她沒有任何親朋好友在大陸,但經由公司安排,林氏在大陸組織系統,也頗具規模。
3.公司政策。即是經營者,在草創時就有所計劃,並分期達成公司階進目的。一般此類型的創辦人,先就對直銷事業做一番評估,並選定公司發展方針,再依實務經驗,設立達成時間表。故而,處理任何狀況皆胸有成竹,對於公司未來遠景,亦相當明確、肯定。直銷公司經營者吳鼎說:「公司一開始,我就是要走國際化。選定的第一站是香港,第二區域是馬來西亞,往後會往日本、韓國等地發展。」由台灣做為根基,再放眼亞太地域。
商品包裝迎其所好
跨國策略選定後,如何推廣商品,更需多花心思去架構。如商標註冊、商品包裝、成份變動、促銷廣告等都要一一推敲,以因應當地需求。
1.商標註冊 以免為人盜用仿冒,再則商品之標誌、名稱最好能全球統一,可避免消費者因使用而產生的疑問。
2.商品包裝 是吸引顧客購買的要素,所以除了附當地語文外,色彩的運用也不可輕視。例如日本很重視環保,商品以綠色系列推出,較能得到認同;大陸人民偏好紅色,東南亞人民愛好熱情活潑的色彩等。若能投其所好的設計各種包裝,較能引起購買慾。
3.成份比例的調整 商品依其區域性不同,在成分比例上做調整是有必要的,例如健康食品在台灣不能指稱有療效,故成分會偏於溫和保養方面。而日本強調食品保健,保健的效果需較顯著。又如東方女性較偏愛白皙的肌膚,因此無論外國廠商或當地美容保養品公司,都相繼推出美白系列的產品,以符合顧客需求。
4.口味和氣味也需有所變化 吳鼎指出「台灣人喝奶粉喜歡香草口味,香港人喜歡巧克力口味。因此不妨依其所好,在各區販售各種口味,甚至用口味來區隔,而達到控制物品的流向。」
5.產品價格 亦需有所考量,除了關稅、匯率、運輸費等,當依照各地的經濟情況而定價,是最切合實際的,像蘇聯消費力較低,售價太高,那來的消費群眾?歐美國家消費能力強,運途較遠,售價自然會有些調整。
6.商品廣告 如記者會、慶祝大會等,藉由各種宣傳手法達到造勢作用,並建立起名牌知名度,和公司形象。根據廠商自己的市調顯示消費者對品牌的忠誠度可達70%之高,雖說直銷事業仍以口碑相傳為主,但若結合廣告豈不更相得益彰!美容保養專家蔡燕萍即道:「任何通路的販售,都離不開品牌知名度,知名度一打開,業績便急速成長。」
商品一旦進入市場銷售,行銷通路的配合相當重要,由眾家公司運籌帷幄中,可歸結三種模式:只負責行銷網路、行銷和商品銷售同時運作、單做商品銷售。
行銷通路因地制宜
1.公司對外只負責行銷通路的建立。即將公司已制定完成的制度、規章和教育訓練,複制到各個國家,再依各地人文習俗之差異,做彈性調整。傑出直銷商詹弘志說明:「我們所做的是行銷(Marketing)的動作,而非做商品的銷售。」
2.產品銷售和行銷通路並行。即是制度、規章以原有模式複制外,也在當地設立工廠或研究部門,來研究配銷商品,直銷業者陳得福提到該公司,在美國有3家工廠,在台灣有2家,而每家工廠負責商品改裝和分銷動作,這5家工廠皆附設研發部門,由他負責整個研究計劃進程,而分區在各個研發部進行實驗及商品改良。
3.單一產品銷售。是因應該國法律上的需求,而變動出來的經營模式。像新加坡即明文規定,不得以直銷方式來銷售商品,而經營者為拓展市場,則紛紛改變通路型態,用傳統店鋪式經營,來服務消費群眾。
韓國的直銷事業屬較保守,一般業者都持保留心態,但陸嘯釧則不這麼認為,「韓國之直銷業,我可算先驅,我所用的辦法就是公開作業及商品成份,讓官方查個明白,就不會有麻煩。」大多數人們誤解直銷,也是因其不甚瞭解此通路的性質,若以透明化的模式銷售商品,則較能取得共識。
除了做商品銷售而賺取營利外,也需對當地貢獻一份心力,做為回饋。如技術的轉移,以提高當地教育生活水準,也創造就業機會,提高經濟收入。又如定期舉辦公益活動,落實企業當地化以及地球公民的觀念。

《管理篇》

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
「走向國際化」,已是目前企業界最熱門的話題。直銷也不例外。更因為直銷是一種行銷手法,需要人員間的溝通、銷售,全球十二億的人口,便成為各直銷公司無法忽視的「潛在客戶」。
直銷公司跨向海外之際,除了抓好出發時機,看準具潛力的地區及擬好市場策略,調整經營理念,培養管理人才與建立管理模式,更是決定成敗的關鍵點。
直銷結合政治、市場、傳播學
直銷與傳統,是不同的營運方式,在發展國際化時,面臨的問題不同,經營的理念自然也不同。傳統企業經營海外市場,面臨的問題不脫成本與利潤的階層。直銷公司要掌理國際市場,相形之下,複雜許。多直銷的複雜處,在於它結合了政治學、市場學與傳播學。
直銷公司總經理吳鼎認為,直銷運用了政治手法,形成一個組織系統,直銷商與公司利害相依,互相依賴,就像選舉時參選者與樁腳的關係,無法分割開。直銷業者黎煥鑫則表示,「市場的供需,對直銷商而言,非常重要。如果不清楚市場的需求,供給不當,整個銷售模式便會瓦解。」提到市場供需問題,人際傳播就是個不可忽略的重點。由於人與人不斷地口耳相傳,傳播產品上市的訊息,促使消費動機的出現,市場經濟才能維持,不致形成如泡沫般的經濟。
因為直銷牽涉到市場、傳播、政治三個面向,業者在跨出海外時,除了適當的經營理念,更該秉持「階段性學習」的心態,學會某些事務後,再針對操作時的疑惑,加以改進。學而習,習而學,等前一階段穩定,再進行下一階段的計劃。用這種態度開闢海外分據點,待一市場穩定後,再開發下一市場,不僅對公司較安全,也較能對直銷商負責。
分公司管理者各家擇才方式不同
成立海外分公司,除了生產工廠、運輸工具等硬體設施,最重要的便是軟體─分公司人員的選擇與訓練。而分公司的管理者,攸關分公司未來的營運績效及和母公司的配合程度,故在選擇時,不得不小心謹慎。
銷售健康器材的直銷公司業者李信興表示:「海外分公司的中、上層幹部應由台灣派過去較恰當。」海外據點的管理幹部,由母公司派人擔任,容易控制當地的情況,隨時呈報給母公司,可避免「失控」的狀況發生。「除了派中、上級行政人員,我們同樣培訓當地人為基層幹部,等他們有足夠的才能,便升任中級幹部;原有的中級幹部調升至上級;原有的上級人員調往其它海外據點。」他說。他也強調,用「自己人」較安心,不會有「叛變」的憂慮。但要是任用當地人為分公司主管,又是什麼樣的局面呢?
吳鼎說:「要啟用當地人為分公司總經理,就一定要有『信任他人』的觀念。」直銷是人的事業,講求「人性」,他覺得經營海外分公司,派台灣人掌管,有些根深蒂固的觀念不易除去,反會形成上、下級幹部無法溝通的人事問題。既然如此,何不授權給當地人自行經營,只要公司先訂好遊戲規則(game rule),指引分公司一個大方向,一切按規矩來,再經由不斷地「傳真」(fax)溝通,就可以放手讓當地人自己經營了。
在授權時,「尊重」是個相當重要的態度,誠如美商直銷公司執行董事林財添說的:「尊重對方的判斷,合作必定愉快。」例如分公司總經理選用幹部,母公司最好不要干涉太多,以免造成「不信任」的誤會。
在這兩種方式之外,由母公司先派人擔任分公司總經理,以後再交給當地人掌管,也不失為一招「以夷制夷」的好策略。「台灣是培養國際化人才的搖籃。」直銷業者孫崇發說道。以母公司的優秀人才,負責分公司草創期的業務及人才培訓,待有適合的當地人能接棒,便完全交給他們負責。經由「報表式」的管理,母公司管理起來較輕鬆,當地人對公司的向心力更會加強。
提升人員素養語言不是問題
直銷是一種團隊工作(team work),有了傑出的管理者,也得有優良的行政人員與直銷商。他們的教育訓練,不像在國內,一套方式即可解決。主要還是依各地風俗、民情而做調整。舉例來說,馬來西亞人較重休閒,他們的教育訓練便把休閒與訓練合而為一,比台灣的訓練方式輕鬆。黎煥鑫表示,現在對行政人員素質的要求會愈來愈高,各地都一樣,因為直銷商愈來愈多,若行政人員的專業素養(直銷知識、法律概念、稅務觀念)不夠,就無法服務直銷商。
此外,語言也是一個令人困擾的話題。要跨出本國,他國的語言能力是否也是個考量點?針對這點,從事健康食品直銷的陳得福表示,「這不是最重要的考量點。」李信興則認為,只要行政人員與直銷商能貫徹公司經營理念,語言只要有基本能力便足夠了。
選擇合適的管理模式
有了合適的管理者、行政人員及積極的直銷商,直銷公司仍得面對「無國界管理」的課題。跨國性組織的管理者,必須調整各地組織的角色和責任,以反映當地環境不同的策略重要性。母國的管理者得針對不同市場的需求,給予不同的控製程度。一般說來,可歸納出以下三種模式:
1.威權式:母公司的管理者,對分公司的經營,有明確且詳細的規範,一個命令一個動作。直銷業者陸嘯釧即提出一套管理流程表:先訓練分公司主管,再指揮他們做事,經由每日呈報的報告,再授權。若在呈報過程中,發覺做法不對,就監督他們改進;情況倘若還是不理想,便調回分公司管理者重新訓練。「用這種方式管理由當地人負責的分公司,效果比較好。」陸嘯釧說道。
2.督導式:此種方式取「信任他人」的觀點,但仍有適當的控制。母公司在本土設有國外貿易部,負責與分公司負責人的協調、輔導、管理。另外,母國各部門與分公司各部門都有對等關係地位,能互相溝通、協調。如本土公司的業務主管需要海外分公司幫忙,直接和分公司業務主管連繫即可。李信興說:「海外分公司開會、營運過程,母公司不會干涉。但在做決策前,一定要經由雙方溝通,達成共識,才能決定。」孫崇發則表示,對海外分公司,用「制度」管理即可,只要設定一個目標,要求他們完成,母公司總經理在分公司開經營會議時,前往督導即可。
3.開放式:完全由海外分公司掌管,母公司鮮少過問。也就是說,經營管理、業務發展都是分公司要自行處理的,母公司只是提供一個行銷通路給當地,並透過「溝通理念」的方式來從旁協助。吳鼎解釋道:「母公司訓練分公司的經營者,經營者回當地後,自己決定要增、減什麼,那是他們的自由。直銷要造就的是『眾多英雄』,絕非『個人英雄』。」透過這種方式,海外分公司的員工,更有「參與」的感覺。林財添就說:「覺得被母公司尊重、相信,我會更加賣力。」
此外,經由充份授權,不少直銷公司的子公司,也發展出適應當地文化的管理方式。他們覺得以往直銷公司多半和高階直銷商較多接觸,資訊容易被高階直銷商壟斷,形成金字塔般的組織結構。所以,他們希望使組織扁平化,權利下移。主要做法是成立像文宣、輔導、教育訓練及活動等組,讓直銷商與行政人員一同參與、規劃。經過充份的溝通,直銷商提出市場上的需求,行政人員提出回應,使溝通管道暢通。「有了這種組織,大夥的參與感都會更高。」黎煥鑫說。
保持「自然」心走向全球
直銷一向重視市場的大小,每個直銷經營者,莫不致力於市場的擴大。在努力拓展全球市場之際,直銷業者仍應維持「自然」的心態,不操之過急,有了正確的經營理念,值得信賴的員工與直銷商,更別忘了規劃一套適宜的管理制度。這樣,在經營海外市場時,才不會有「顧此失彼」的憂慮。
二十一世紀即將到來,直銷的發展潛力也銳不可擋,隨著貿易障礙的改變,幣值一再的變動,許多企業不得不相信一句名言:唯一不變的事就是改變。然而對深具企圖心的直銷公司而言,要拓展國際化,每一次改變後,工作都會更加複雜。因此,有心走向國際的直銷公司,更該做好心理準備,克服一切問題,才能將自己的質優產品與理念推廣到世界各個角落。

《專家篇》

洪順慶:思想全球化,做法本土化
「直銷公司要國際化,最重要的是應有『思想全球化,做法本土化』(think globally, action locally)的心態。」政大企業管理研究所教授洪順慶,在談及「直銷公司國際化趨勢」時,如是說道。
傳統公司國際化VS.直銷公司國際化
所謂的「思想全球化,做法本土化」,即是直銷公司在開發海外市場時,先有一個放眼全球的觀點,不侷限於一洲一國;但做法不能「台灣化」,要能融入當地文化,符合當地需要。洪順慶解釋:就像日本汽車要進入台灣,方向盤就要由右邊改至左邊,符合台灣人的需求。直銷業也是如此,要打入當地市場,在產品方面,就要做調整。這個方式,和重統企業的做法並無二致。兩種產業在開拓海外分據點時,洪順慶認為最大的不同,可從四方面來看:
1.傳統企業重視海外市場的連接性、協調性。每個海外分公司,在經營時要互相協助,產品的共通性也較高。直銷公司對海外市場的協調性就不是那麼重視,反倒較注重單一市場的發展性,那個市場較需要清潔用品,清潔用品就是主攻產品。每個市場的需求不同,獨立性也較強。
2.傳統企業發展海外市場,重視「全球標準化」,有個經濟規模可依循,能降低許多成本。像電腦的硬體、車子的引擎,廠商在推出時,規格都是一樣的,只不過在軟體或外觀或多或少做些變化。直銷公司的產品,就不可能有一個「全球規模」,它是較有彈性的,會因地區不同做調整,方便打入當地人民的心坎。
3.傳統企業重視員工的語言能力,尤其在現今高喊「無國界」的年代,語言能力必是一般人不可或缺的技藝。直銷公司更重視語言能力,對他們而言,語言是溝通的利器,要發展生意,必須做好人際溝通。不會他國語言,如何融入當地社會呢?
4.在傳統企業,服裝儀容的整潔,是上班族的基本禮儀。直銷公司在這點,更加注重,無論是公司行政人員、直銷商,都被高度要求,因為他們做的是「人」的事業,要和不同的人溝通,有時候「第一印象」,往往就決定了推薦的成功率。
至於直銷公司在海外設廠、設發貨倉庫、租屋及運輸等事項,所注意的地方,和傳統企業都是一樣的。
評估市場潛力
直銷公司管理海外分公司時,應用何種模式,是派台灣人去管理?或是全部交由當地人掌管?
洪順慶表示,若直銷公司想要「永續經營」,派母公司的人當分公司的管理者,是較恰當的做法。不過,這也要視當地人才素質做調整,如果當地人民教育水準不高,沒能力管理分公司,由母公司派人掌理公司,是有必要的。在管理的過程中,應慢慢培養當地的接班人,等當地人有覺醒,並有能力處理分公司事務,便可以交棒;若當地人才素質較高(如香港),談判能力強,可讓他們自己開拓市場。只是,完全交給當地人,母公司較不易控制,想做到永續經營較困難。
面對全球市場,直銷公司在考慮設立海外分公司時,有那些資料可做參考?洪順慶建議,先考慮各國市場的潛力,市場潛力可由人口數多寡與國民所得來評估。但是市場潛力最高的前二十名,多半分佈在歐洲、北美洲、日本等此種「三級地」的國家,適合傳統企業經營,對直銷業者,卻未必是值得爭食的「大餅」。直銷公司列出市場潛力排名表後,應注意開發中的國家,他們人口多,國民所得不高,人民更有意願開發新生意,也較願意嘗試新工作。此外,語言也是一需要考量的因素,語言差異愈小,組織網拓展愈迅速。
由此看來,東南亞是一個相當值得開發的市場,它有許多開發中國家,人口多,國民所得不高,語言也不複雜,「而且,華僑很多,藉由華僑來打入當地社會,會容易許多。」洪順慶強調。
站穩本地市場,不可心急
目前,有許多業者相繼投入海外市場,對那些尚在觀望,未有動作的直銷公司,洪順慶提出一個思考的面向:先在本地市場站穩,再做打算!「直銷」重視永續經營,要跨出台灣,並不急於一時,有以下幾種情況時,或許可以考慮成立海外分公司:
1.本地競爭者太多,發展有限。
2.本地經營成本增加,須再開拓新市場,增加利潤。
3.直銷商組織網已擴大至海外,有國際推薦的例子。
4.自己有工廠,產品供應本地綽綽有餘,可再行銷外地。
5.公司經營者在海外有很好的朋友,可在海外市場試試看。
企業走向全球競爭,是未來商業發展的必然趨勢。直銷公司在因應這一波大趨勢時,若能秉持「思想全球化,做法本土化」的心態,相信所遭遇的障礙定能減至最低。
張愛華:無國界的直銷市場遠景可期
傳播學者麥克魯漢曾說:「未來,世界將形成一個『地球村』,全球就像一個村落,沒有任何阻礙。」雖然他是指傳播未來發展力的無遠弗屆,但「地球村」的觀念,同樣可以用在商業發展上。目前,全球各企業相繼競足海外市場,就是最佳的例證。企業發展全球業務,不僅傳統行業這麼做,新興的直銷業也不例外。
瞭解海外環境
政大企業管理系教授張愛華認為,任何企業在踏出母國時,都要結合當地的資源,才能發展。直銷因為是以人為主的行業,在開發海外市場,選擇投資地點時,要注意的事項也就更為複雜。在她的觀點裡,直銷公司在出發前,要先瞭解一些事項:
1.經濟情況:評量當地的國民所得,分析他們的購買能力,及能接受何種商品。國民所得較高的國家,對健康食品接受力較高;所得較低的國家,只重吃飽的問題,對營養的品質並不苛求,健康食品便不是他們的必需品。另外,當地人口的分佈情形,也是一大考量。由於直銷是人的事業,人口集中的地區,直銷口耳相傳的力量容易發揮,與人口稀疏地區相比,成功機率大為提升。
2.商業通路:先瞭解當地商業通路的型態。是中間商,或是製造商較有控制力?當地直銷和現有的行銷通路有無衝突?調查過當地的商業通路,才能運用適當策略,化阻力為助力,避免不必要的麻煩。
3.物價水準:視當地的開發程度、物價水準,做自己產品的定價依據,避免與當地的物價相差太多,引起當地人的反感。
4.流通網路:瞭解當地的物品流動情形,運輸、電訊網路的分佈程度,以便計劃日後何種網路運貨、連繫最有效率。如果當地幅員廣大,運輸系統卻不發達,就得考慮其是否值得投資。
5.媒體自由化程度:商家是否能自由運用媒體,可看出當地的民主程度。
6.金融:確定當地金融機構的資金流通順暢。
7.社會態度:當地人民對直銷所抱持的心態,或是對交易的熱衷程度也很重要。像高福利國,對商品交易的興趣就沒有福利較低的國家來得大。
8.政府機構、民間團體及相關法令:政府的行政效率與消費者參與民間團體的情形,都可以做為衡量的指標。若當地有直銷協會更好。法令的規範,更是不容忽視的一點。
資金合作,夥伴相當重要
做好事前瞭解與規劃後,直銷公司在何種情況下,可以正式成立海外分公司?張愛華說,當公司銷售、管理制度皆已發展健全,資金調度沒有困難,發貨系統沒有出貨的耽憂,營業額也以穩定速度成長,就是直銷公司可以成立海外據點的恰當時機。
發展到海外,除了產品、行銷技術問題,資金的運用,也是一個值得探究的議題。若採獨資方式,整個營運風險由自己承擔,但相對的,所有利潤及控制權,也全屬於自己,不用和他人分享。合資剛好相反,風險較小,但控制權與風險同樣減半。兩種方式各有利弊。但張愛華提醒直銷公司,在合作之前,一定要仔細評估,瞭解雙方如何互補、互惠,合作後不要期望會長久,她說:「天下之勢,分分合合」,合作一段時間後,某方力量減弱,主控權移轉至另一方,佔優勢者便能自由選擇去留。商場的合作,原本就是互相依靠,關係是「動態性」的,直銷公司最好有全球營運的觀念,想辦法保有自己的影響力。
以夷制夷,授權管理
就海外分公司管理人員而言,張愛華覺得「授權」是個不錯的方式,但因直銷以人為主,最好僱用當地人,「以夷制夷」,向心力也較強。同時,母公司要給海外分公司明確的規範、制度,並加以訓練、監督,確保每一區的領導人都有起碼的水準,可挑起管理分公司的責任。
直銷公司的興盛,有時後,母公司的經營者魅力影響很大。這種個人魅力,在拓展海外市場時,也是可以運用的法寶。母公司經營者在海外重新建立人際網絡,配合其風格,在陌生的海外,蠻容易吸引新人。但張愛華特別指出,儘管公司經營者有獨特魅力,仍需要得力幹部加以配合,才做得久。有魅力的領導者要能影響公司高層人員,才不致於「事必躬親」,累壞了身體,所謂的「領袖造就領袖,一流人才帶領一流人才」,正是這個道理。
未來發展可以預期
直銷在台灣發展已有十多年,許多本土直銷公司對海外市場也躍躍欲試,那一洲最具有發展潛力?張愛華表示,太平洋區域開發中國家聚集,活動力強,很適合發展。歐洲地區已有「歐盟」,商品流通更加容易,也是一個直銷的發展據點。另外,她相信「高齡化」的國家,因為直銷可提供退休者二度就業,增加社交話題,也是深具發展潛力的。
「未來直銷的發展遠景仍是可預期的!」張愛華說。她覺得直銷只要不斷推出需要服務、消耗性大的產品,配合市場流動特性,獨立、彈性的公司經銷策略,直銷市場絕對不會飽和。因此,在產品多元化、市場自由化的全球趨勢下,我們相信直銷的跨國經營方式,是必然的選擇!

感謝您閱讀直銷世紀數位版內容


標籤:  

延伸閱讀

猜你喜歡

熱門內容

用人心態與EQ管理

上班「褲」樣!莫犯長褲穿著禁忌

二十一世紀財富觀念的變化Wellness Revolution

你是「說真話」還是「說對話」的人?

你能帶什麼樣的人?

察言觀色-把握16個締結的機會

讓改變從此刻開始~透過你的決定

審閱期內不願購車,車商應退還定金

開心門

蕭子傑-與其打工賺零用錢,不如作直銷買棟房子 年紀輕輕的蕭子

影音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