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造海洋 才能看見極光
分類 / 直銷文摘
作者 / 詹偉雄
期數 / 第107期
創造海洋 才能看見極光
朗讀:
曾幾何時,好久沒聽過太平洋建設的消息了,看看奇摩站股市行情,它現在一股僅及4.89元;至於唸台中一中時每天必通車路過的「故鄉之光」,做Kennex球拍知名的光男,則恍然已經破產下市。
猛然發現:企業的經營,表面上是在與對手競爭,其實真正的挑戰是對抗自己。這不是洞見,而是哈佛商學院教授克里斯坦森在他的名著《創新之兩難》提出的發現。成功大公司的殘酷回報,就是失敗;因為它們總覺得萌芽中的新市場太小,不夠支持企業的成長,最後終將因錯過「下一個大市場」,而被消費者、股東和時代遺忘。這道理在創新科技輩出的數位時代,見證速度更是人生一瞬。
雖然「長江後浪推前浪,前浪撲倒沙灘上」是商場常態,但就是有少數不甘心的企業家,他們闖開一定撲倒他們的長江,自己創造出一片海洋。
創造海洋,同樣不是新觀念。1950年代,奧地利經濟學家熊彼得提出的「創造性破壞」理論,就是這種積極海洋視野的濫觴。他指出:經濟進步的動力,來自改寫規則的創業家,他們破壞舊生態,創造新海洋,人間因而生生不息。
破壞自己所在產業的既定遊戲規則,破壞「前浪」的宿命,你我身邊現成就有好幾座海洋。
看Nokia,8年前,因前任執行長自殺而掌兵符的歐利拉(Jorma Ollila),認為手機為什麼不能由「經理人的專用品」,變成人皆可用的「科技可口可樂」,他決定革新「手機演化」教條,把Motorola定下的手機工業規律─產品、定價、製造、組織、行銷通路、促銷、人員全部重組(還記得「門號配手機」、「換殼」
這些鮮事嗎?),好像只有5秒鐘,Motorola就成冰河紀的恐龍。
今天,你也可以看到星巴克咖啡取代雀巢,成為咖啡工業最賺錢的公司,因為它賣的不再是「咖啡產品」,而是「咖啡bar的檯邊經驗。」
要破壞市場就先得破壞自己的習慣,忘掉曾有的得意與來歷,就好像136歲的Nokia,巧合地在悲劇死亡的事件上,看見極光。
(本文作者為《數位時代》雜誌總主筆)
感謝您閱讀直銷世紀數位版內容
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