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勵士氣三要件
分類 / 直銷文摘
作者 / 許朱勝
期數 / 第107期
激勵士氣三要件
朗讀:
領袖如何激勵夥伴?知名企業IBM訓練經理人的做法是先以內容導向,衡量個人(公司)需求,針對不滿之處對症下藥;再依照過程導向,運用期待的心態,引導員工;最後則以公平法則行事,消除夥伴間的競爭與猜忌。
激勵包含三大要件:活力、方向、堅持。被激勵的員工充滿活力,朝著特定方向前進,面臨困難時能自發性的克服,願意努力堅持到底。專業經理人必須時時注意部屬的表現,並適當給予激勵,以提振士氣,創造優異的組織績效,但是,由於每位員工的需求與決策思考方式不同,經理人所採取的激勵方式也因人而異。
一般而言,激勵分為「內容導向」與「過程導向」兩大方式。「內容導向」傾向運用個人需求或是企業環境特質,激勵員工的行為;「過程導向」則較強調協助個人制定決策,或是選定正確的行為模式。
在IBM訓練經理人的過程中,我們會協助經理人了解這2種方式,進而因人、事、時給予員工個人化的激勵。我們特別會就當中著名的理論做一介紹。
內容導向:馬斯洛需求階層理論
在「內容導向」部分,最著名的就是馬斯洛需求階級理論(Maslow's Needs Hierarchy)。馬斯洛認為,人們的需求依重要性,從低層級到高層級的排列為生理需求(飢、渴)、安全需求(避免受危險或傷害)、社會需求(愛、友誼、歸屬)、尊敬需求(自尊與被人尊敬)、自我實現需求(自我成長及個人潛力實現)。只有在較低層次的需求獲得相當滿足時,才會晉升到高水準的需求。
由此理論得知,員工需求不滿之處,就是激勵的因子所在。因此,經理人必須「對症下藥」,提供可能的激勵因子。例如,當員工的社會需求獲得滿足時,他可能進而尋求工作成長滿足。此時,經理人就應提供一些富有挑戰性的工作,給予他們更多自主性與決策權,以快速的給予激勵,改善績效表現。
過程導向:期待理論
在「過程導向」部分,最著名的就是期待理論,在此一理論中,激勵可以以一項數學公式表示:激勵 = 可達成任務的能力 ×行為與獎勵的聯結 × 獎勵的價值(Motivation = expectancy × instrumentality × valence)。換言之,激勵會同時受到上述三項因素的影響,如果其中一項沒有被滿足,則激勵就無法產生。
舉例來說,當部屬未能依要求達成任務時,經理人可依此理論評估,部屬是否認為自己有能力完成這項工作?如果不能,是因為專業技能須再教育,或部屬對自己的能力沒信心?部屬是否相信行動完成後會獲致報償並實現獎勵?如果不是,經理人應如何使部屬相信你的承諾?最後,經理人在檢討所給予的獎勵是否為部屬所需要的。事實上,只有部屬才能告訴經理人,什麼是真正有效的獎勵。
公平的重要性
在了解上述理論之後,經理人更重要的工作在於「實踐」,如何善用這些理論,近一步激勵員工。在此,我們特別提醒經理人公平的重要性,許多企業中,公平與否最容易引起員工爭議,許多員工覺得自己付出比別人多,為什麼報償卻不如預期?
此時,經理人有責任告訴員工,你的付出努力為何?所產出的結果為何?這兩者之間是公平且相等的!唯有如此,經理人才能真正消除員工之間的競爭與猜忌。
其實,激勵員工並不難!曾有一位全球IBM人力資源副總,建議經理人把握三項要件:建立有意義的努力目標、讓員工覺得對達成目標是有貢獻的,認可員工成就並給予員工貢獻合適的獎勵。只要經理人掌握上述三項原則,員工士氣自然可以提升,創造絕佳的工作績效!
(本文作者為台灣IBM公司總經理)
感謝您閱讀直銷世紀數位版內容
標籤: